用户名 
密码 
民生与法网
广告
首页 > 经济与法 > 正文

【转型中国】标准化愿景
2014-11-04 05:39:10   来源:新产经   评论:0 点击:

  文|李娟  据最新数据,2014年前8个月中国快递企业累计完成81.6亿件,同比增长52.7%,业务收入达到1230.4亿元,同比增长42.3%,逼近世...
  文|李娟

  据最新数据,2014年前8个月中国快递企业累计完成81.6亿件,同比增长52.7%,业务收入达到1230.4亿元,同比增长42.3%,逼近世界第一的市场规模。但是,规模的膨胀却难以掩盖整个快递行业的乱象丛生。马不停蹄的快递员、超负荷运转的输送带、不堪重负的运营网络,延误率高、损毁率高和遗失率高(民营快递“三高”),更不要说暴力分拣、面单信息泄露等问题。

  “操作上扔包裹其实很常见。”一快递加盟网点的快递员直言不讳。之所以行业散乱差的现象逐年激化,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快递行业没有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单靠快递企业自觉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业内专家纷纷表示,在连快递车型的国家技术标准都没有的中国,出台快递的产品标准已是迫切之需,否则,监管即无章可依,企业在投资时就会畏首畏尾,鼓励民营快递企业做大做强、兼并重组,也只能沦为一句空话。

  势在必行

  通常认为,“四大国际快递”(美国FedEx、UPS,德国DHL、荷兰TNT)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在全球业务中的统治地位,优势在于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而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和加载标准化体系的信息化系统,却往往在各类研究著述中遭到忽视。企业标准不仅将快递运营的各个环节都有效连接在一起,也连接了内部管理的部门,从而保证了作业流程、服务质量的统一与稳定性,使其业务虽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井井有序,资本、技术、管理模式等则更像是辅助性的工具,在企业标准的指挥之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以德国DHL为例,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国内的国际快递,DHL在标准化管理上的创新使得其很快在中国市场站稳并获得大量的用户。比如在货运司机的管理上,为了提高司机的驾驶安全性,引进了“三层空间的防御性驾驶技术”培训体系,新司机在经过3个月的培训之后才可以独立上岗。反观国内快递,“昨天才干工地,今天就干快递”的现象比比皆是,3个月的驾驶员培训流程,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在快递行业最为重要的运输系统管理方面,DHL也创新性地推出包括职能、经营和运营三大模块的管理架构,其中职能、经营采用垂直式管理模式,运营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这一体系确保了无论开多少家站点都能稳定而有效地运转,最终成为DHL独有的以“全员参与”和“标准化”为基础的物流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目视看板、跨部门协作管理(V-UP)、创新管理和全面绩效管理四大手段,实现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几万名员工的管理。

  比较之下,国内快递企业差距显然。随着国家政策红利的释放、网购的兴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快递市场。市场的庞大,吸引了国际快递的大举进攻,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诸如此类的竞争对手,国内快递企业想要在自己的地盘打赢“侵入者”,除了加强自身、推进标准化建设之外,似乎已经别无选择。唯有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看齐,真正把民营快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为标准化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才是中国快递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要务。

  有标准,无执行

  据了解,在20多家品牌民营快递企业中,真正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的品牌不足10%。与“四大国际快递”企业相比,本土企业的最大差距在于企业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落后,与快递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如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服务产品标准等亟须制定与完善。多数民营快递企业内部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和人才等标准化程度较低,在标准执行方面各快递企业较差,不能适应快递市场规范化、精益化发展的需求,造成部分民营快递企业服务质量差,快件延误、损毁和丢失的投诉率较高,严重制约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品牌建设。虽然,有部分民营快递企业取得了ISO9000质量认证,但大多都是“花架子”。

  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联合发布《快递服务》系列国家标准,其中包括GB/T 27917.1-2011《快递服务 第1部分:基本术语》,GB/T 27917.2-2011《快递服务 第2部分:组织要求》和GB/T 27917.3-2011《快递服务 第3部分:服务环节》。3项国家标准于201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透过中国标准化协会对于SOP(即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标准操作程序,也可以称为标准化作业流程)的定义,不难分析出中国快递标准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流管理的标准化,其次为物流业务的标准化,再次是物流网络的标准化,第四是物流信息的标准化。

  所谓物流管理标准化,主要是指品牌内部设置标准机构,其名称、岗位编制、企业标识等都得规范,另外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也必须有规范的制度予以约束,这也是物流管理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物流业务的标准化内容简单而细碎,比如快递专业物流术语、业务种类、服务内容、计量单位、客户服务合同、物流单据、标签、业务流程、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

  物流网络的标准化,主要是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标准,大到设立原则、选址,小到车辆尺寸、载重量、车厢标识、包装、装卸搬运工具等必须标准。

  物流信息的标准化是最后一步的标准,包括客户编码、货品编码、容器编码、储位编码、订单编码等都必须标准,还有物流信息系统文件格式、数据接口标准化等。

  若以此标准为参照物,国内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民营快递公司完全符合SOP,比如调度、取件、中转站操作、集散操作、派送等各个操作流程都制定了相当完善的标准流程,包括对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如客服人员、调度、快递员等都有标准的规范和要求,甚至细化到快递单的书写要求,取件派送的车辆规格,客服人员的言语措辞,快递员统一着装等都有一定的标准。

  然而,标准的明确与细化,并不代表在执行层面获得确凿的落实。在众多快递公司、尤其是几辆车、几个人组成的“小作坊”式公司中,不照章办事的现象大量存在。以市场备受关注的“开箱验视”为例,《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安全防范细则》等都详细规定了禁止邮寄的违禁物品种类和严格的验视制度,但从2013年“夺命快递”事件的发生,即可窥视出中国快递业对于规则执行的集体性漠视态度。

  “快递业的规模上了几个台阶,但在资本、管理经验、营销等方面并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积累过程。”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一语道破了当前中国快递业问题的实质。对于羽翼未丰的本土快递企业而言,全面实现标准化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国内市场已处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前夜,外国“正规军”即将蜂拥而入,尚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中国快递业亟待一种强有力的实体化形式提速行业的标准化,以保证本土企业在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早在2011年6月,国家邮政局在审议发布的《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称将积极争取支持快递企业兼并重组,5年培育一批年收入超百亿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无疑,重组整合有助于促使我国的快递行业迅速标准化,结束我国快递行业内控能力较差、市场盈利能力弱的局面,眼下本土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也是加速行业整合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快递业不仅需要实力强大的本土企业,还应该以这些企业为基础,组建行业联盟,对外强化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内为标准化的全面实现进一步扫清障碍。这既是本土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的重要应对之法,也是未来中国快递业茁壮成长的一条可视路径。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上一篇:李克强: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下一篇:法治经济新秩序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