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医疗事故后如何报告
一、发生医疗事故后如何报告
发生医疗事故后,应按以下步骤报告:
1. 医疗机构内部报告:
医务人员一旦发现可能为医疗事故的情形,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于12小时内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
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2. 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医疗事故的简要经过、造成的后果、已采取的措施等。
及时报告有助于尽快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患者权益,妥善处理医疗事故。
二、医疗事故赔偿程序怎么走
1. 鉴定医疗事故:由专业机构对事故进行鉴定,确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及责任程度。
2. 收集证据:患者及其家属要收集病历、检查报告、诊断证明、医疗费票据等相关证据。
3. 与医疗机构协商:尝试与涉事医疗机构就赔偿事宜进行沟通协商,明确赔偿项目和金额。
4. 若协商不成,可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解工作。
5. 还可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准备好起诉状、证据等材料,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赔偿纠纷。法院会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要及时了解程序进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保获得合理赔偿。
三、医疗事故赔偿方式有几种
医疗事故赔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医疗费赔偿:根据患者因医疗事故造成人身损害后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赔偿,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等。
2. 误工费赔偿:按照患者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3. 住院伙食补助费: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4. 陪护费赔偿: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5. 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6. 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等多种赔偿方式,以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发生医疗事故后如何报告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