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有哪些
一、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的法定情形如下:
1. 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例如,劳动者提供虚假学历证书获得工作,用人单位故意隐瞒重要劳动条件诱使劳动者签约。
2. 用人单位免除自己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像合同中规定用人单位可不支付加班费,或发生工伤概不负责等,此类条款因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而无效。
3.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比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合同中,劳动时间严重超出法律规定上限,或使用童工等情况,劳动合同会被认定无效。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相近岗位劳动者劳动报酬确定。若因一方过错致劳动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没有毕业证签劳动合同吗有效吗
没有毕业证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需分情况判断。
对于尚未毕业的在校学生,一般不具备劳动关系主体资格。此时他们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可能会被认定无效。因为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其身份还是学生,与社会上的劳动者不同,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条件,这种情况下双方通常建立的是劳务关系,应签订劳务合同。
然而,如果学生已完成学业,只是尚未拿到毕业证,并且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用人单位也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等,那么该劳动合同可能被认定有效。因为此时学生实际上已脱离学生身份,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劳动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就应认定为有效。
所以,没有毕业证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要结合签订者的具体身份状况和实际情况来综合判定。
三、现在还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吗
现在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制定。其涵盖了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之后进行过修正。劳动合同法主要规范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它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环节作出了详细规定。
这两部法律目前均有效,在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动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关于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有哪些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