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证据是否能在开庭时出具

2025-10-01 09:20:58 法律知识 0
  证据是否能在开庭时出具?证据能否开庭时出具依具体情形判定。一般应在举证期限内提交,逾期对方有权异议。属“新的证据”法院通常审查采纳,非“新的证据”可能不采纳,但影响基本事实认定的或酌情处理。当事人要遵守举证期限或提前申请延期。具体详细内容和民生与法治网小编一起来看看。

   一、证据是否能在开庭时出具

   证据能否在开庭时出具,需依据具体情形判定。

   一般而言,当事人应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若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才于开庭时提出,对方当事人有权提出异议。若该证据属于“新的证据”,法院通常会予以审查并考虑采纳。“新的证据”包括在一审程序中,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若不属于“新的证据”,法院可能不予采纳。不过,若该证据对案件基本事实认定有重大影响,法院为查明事实,也可能酌情决定是否接受并组织质证。

   所以,为确保证据能被有效利用,当事人应严格遵守举证期限的规定,及时提交证据;若有特殊情况无法按时提交,应提前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

   二、开庭前原告需要什么证据

   原告在开庭前所需证据依案件类型而异。在民事案件中,若为合同纠纷,需准备能证明合同关系成立与生效的证据,如合同文本、往来信件、聊天记录等;证明己方依约履行义务,对方违约的证据,像交付凭证、对方违约通知等。侵权纠纷里,要提供证明侵权行为发生的证据,比如现场照片、监控视频;证明损害结果的证据,如医院诊断书、财产损失评估报告;以及证明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在刑事案件中,若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除证明犯罪行为发生及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外,还需提供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证据,如医疗费用票据、财产损毁清单等。

   行政案件中,原告通常需提供证明行政行为存在的证据,如处罚决定书;若主张行政赔偿,要提供因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证据。总之,原告应围绕自己的诉讼请求,收集能有力支撑观点、符合证据“三性”(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要求的证据,以在庭审中争取有利结果。

   三、开庭后提交证据如何处理

   开庭后提交的证据,处理方式需依据具体情形而定。

   若属于“新的证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对于此类新证据,法庭通常会组织质证,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审查判断,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若不属于新证据,法院有可能不予采纳。但如果该证据对案件基本事实的认定有重大影响,且当事人能够说明逾期提供证据的合理理由,法院也可能酌情予以接纳并组织质证,不过可能会对逾期提供证据的当事人予以训诫、罚款。

   在刑事诉讼中,情况也较为复杂。辩护方或控方开庭后提交证据,同样需遵循法定程序和期限要求,法庭会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及证据规则来判定是否接受该证据并组织相关审查活动。

   以上是关于证据是否能在开庭时出具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