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虚假宣传的立案标准

2025-10-06 14:21:18 法律知识 0
  虚假宣传的立案标准?虚假宣传立案标准因主体和法律规定而异。经营者对商品作虚假商业宣传,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等会立案;广告主等利用广告虚假宣传,情节严重如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等立案;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等达到一定程度也立案,具体依实际和法律综合判断。接下来民生与法治网小编将为您介绍相关内容。

   一、虚假宣传的立案标准

   虚假宣传的立案标准因涉及不同主体和法律规定有所不同。

   对于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若符合以下情形会予以立案: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

   若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予以立案。这里情节严重通常指: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给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给多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二十万元以上;造成人身伤残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等情况。

   另外,虚假宣传行为若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同样会达到立案标准。具体认定需结合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判断。

   二、虚假宣传的认定三个条件

   虚假宣传的认定通常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存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宣传信息与客观事实不符,或是虽表述属实,但通过片面、歧义等方式让消费者产生错误理解。例如,将普通产品吹嘘成具有神奇功效,或是对产品成分比例故意模糊误导消费者判断。

   第二,主观上具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故意或重大过失。经营者明知宣传内容虚假,仍进行传播;或者因疏忽大意、未尽合理审查义务导致虚假信息发布,严重误导消费者。

   第三,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虚假宣传内容足以使消费者基于错误认知做出购买决定,干扰了消费者正常理性的选择,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认定构成虚假宣传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制,以保障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虚假宣传误导消费如何界定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的界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一是虚假内容方面。商家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成分、产地等关键信息作与事实不符的描述,比如将普通材质谎称为高档材质,或者虚构产品具备某种特殊功效,属于虚假宣传。

   二是误导行为认定。商家通过夸大、模糊、歧义性语言等手段,让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消费决策。例如,以不清晰的促销规则使消费者误解优惠力度。

   三是主观故意性。商家明知其宣传内容虚假或可能误导消费者,仍积极为之,以获取不当利益,这可认定存在主观过错。

   四是实际损害结果。消费者因受虚假宣传影响,进行了消费行为并遭受损失,包括财产损失,如购买到质价不符商品;或人身权益损害,如因使用虚假宣传的商品产生健康问题等。

   若商家宣传行为符合上述情形,即可认定构成虚假宣传误导消费,消费者有权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求商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以上是关于虚假宣传的立案标准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