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因工受伤期间工资怎么发
一、因工受伤期间工资怎么发
职工因工受伤期间属于停工留薪期,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这里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一般应按照职工受伤前正常出勤的工资标准来确定。例如,如果职工受伤前每月工资包含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等项目,在停工留薪期内,这些工资项目仍应按照正常标准发放。
同时,如果职工在停工留薪期结束后仍需继续治疗或休息,其待遇将根据工伤鉴定结果等情况来确定。比如被评定为伤残等级的,可能还涉及伤残津贴等相关待遇。但在停工留薪期内,单位必须按原工资福利待遇按月支付工资,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
二、因工受伤期间单位工资发放标准
职工因工受伤期间,单位工资发放标准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具体情况确定。
若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这里的“原工资福利待遇”,通常理解为职工在受伤前正常出勤状态下的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但一般不包含加班工资。
对于工资发放的具体计算方式,实践中多以职工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数。如果职工工作不满12个月,则按照实际工作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若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但工资发放可能会按照病假工资等相关规定执行。
三、因工受伤工资怎么算
职工因工受伤,其工资计算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这里的“原工资福利待遇”,通常是指职工在受伤前正常出勤情况下的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具体计算方式可能因地区和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如果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相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比如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五级、六级伤残职工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
总之,因工受伤职工的工资待遇在不同阶段有相应规定,应严格按照法律执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因工受伤期间工资怎么发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