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取保候审立案了吗
一、被取保候审立案了吗
被取保候审意味着案件已立案。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检法机关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等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
适用取保候审的前提是存在刑事犯罪嫌疑,而刑事犯罪的处理流程通常是先立案,再对犯罪嫌疑人开展侦查、采取强制措施等后续工作。若案件未立案,就不存在所谓的犯罪嫌疑人,也不会有适用取保候审的基础。
所以,当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时,表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已经对该案件进行了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进而予以立案,并在立案后根据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
二、不立案能取保候审么
不立案通常不能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依据刑事诉讼法,其适用前提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司法机关刑事立案。
刑事诉讼一般先立案,之后才可能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包括取保候审。在未立案时,意味着案件未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不存在犯罪嫌疑人,自然无法适用取保候审措施。
不过,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果司法机关在审查过程中,虽未正式立案,但已有一定证据表明可能存在犯罪事实,且情况紧急,需对相关人员进行控制以避免危害社会或阻碍侦查,可能会采取临时性的限制措施。但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应急手段。待正式立案后,符合条件的,才会按照法定程序决定是否取保候审。
总之,正常情况下,不立案不能办理取保候审,只有立案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才能适用该措施。
三、取保候审如何开庭的
取保候审后开庭流程如下:
首先,法院确定开庭时间和地点,并将开庭传票送达被告人、辩护人、检察院等相关诉讼参与人。被取保候审的被告人需按传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准时到庭参加诉讼。
其次,庭审开始,法庭会进行一系列程序。先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等诉讼参与人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等诉讼权利。
接着进入法庭调查阶段,公诉人宣读起诉书,被告人、被害人进行陈述。然后双方对证据进行质证,包括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书证、物证等。
之后是法庭辩论阶段,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
最后,被告人进行最后陈述。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在整个开庭过程中,被取保候审人要遵守法庭纪律,若违反规定,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重新羁押。
以上是关于被取保候审立案了吗的相关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