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的6种不认定情况出处
一、逃逸的6种不认定情况出处
逃逸的6种不认定情况出自《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及相关交通法律法规解释。
一是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不认定为逃逸。此规定保障了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纠纷的权利,避免将正常协商后又反悔的情况误判为逃逸。
二是为及时抢救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不认定逃逸。这体现了生命至上的原则,鼓励当事人积极救助伤者。
三是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不属于逃逸。考虑到现实中救助伤者可能面临的费用问题。
四是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不认定为逃逸。这是考虑到当事人自身受伤的特殊情况。
五是在现场等候交警处理的期间,因惧怕被殴打而暂时躲避,事后主动归案的,不认定为逃逸。保护当事人在特殊环境下的人身安全。
六是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不认定逃逸。这符合主客观相统一的认定原则。
二、逃逸还找别人顶包怎么处罚
逃逸后找别人顶包,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罚:
- 逃逸者:
- 民事赔偿责任:逃逸者承担事故全部赔偿责任。若有保险,保险公司商业险部分可能拒赔,逃逸者需自行承担赔偿费用。
- 行政处罚: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驾驶证记12分。
- 刑事处罚:构成犯罪的,如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找他人顶包行为可作为加重情节考量。
- 顶包者:
- 行政处罚:顶包行为属于提供虚假证言,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 刑事处罚:若逃逸者构成犯罪,顶包者可能构成包庇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逃逸没有造成伤亡怎么处罚
逃逸未造成人员伤亡的处罚,依据不同情况而定。
若在交通事故中,当事人逃逸但未构成犯罪,根据相关法律,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同时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此外,逃逸者需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即便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依然要承担主要责任。并且,其驾驶证会被记12分。
如果逃逸行为构成犯罪,比如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等情况,即便未造成人员伤亡,也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据刑法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逃逸未造成伤亡的处罚,需综合考虑事故具体情形、造成的后果等因素。当事人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并积极配合处理,切不可选择逃逸,否则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以上是关于逃逸的6种不认定情况出处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