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言行莫成孩子坏习惯启蒙师
动画片是不少孩子的最爱,陪伴着他们走过了童年、少年,甚至是青年时期。同时,孩子们的学习模仿能力非常强,动画片中的语言、动作、场景以及价值观会对他们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健康、文明、安全、绿色的动画片是孩子们的“好老师”,能够传播正能量,有助于塑建孩子们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引领孩子们规范行为、健全身心、积极向上。反之,充满着危险、低俗、暴力犯罪等元素的动画片,则是孩子们的“坏老师”,会对孩子形成不良示范和误导,“教”孩子尝试低俗、不当甚至危险的言行,养成错误的习惯,有损孩子的健康成长。
数据最有说服力,也最有发言权。江苏消费网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有关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的舆情共计17877条;江苏省消保委选取21部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动画片,共梳理出1465个问题点;在这21部动画片中,涉及阴暗、惊悚、悬疑等镜头达123个……这些数据指向了动画片中的问题点、投诉点,也指向了动画片的风险点、隐患点、侵权点、危害点。据媒体公开报道,近年来,动画片中的负面元素已经惹了不少大祸小祸,轻则教孩子们飙脏话,养成不文明习惯;重则教孩子们做危险动作。无疑,每一次有关动画片的模仿事故都是一记警钟,都是对动画片管理机制以及风险防范机制的拷问。
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确定的法律义务。不能让动画言行成为孩子的“坏老师”,动画片的制作出版单位应当针对孩子模仿动画片产生的负面问题,增强敏感意识和责任意识,守住底线,在创作、审核过程中加强把关,积极拦截屏蔽危险、暴力、低俗等元素,从源头净化动画片的内容。此外,不妨探索对动画片实施分级管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动画片,这有助于对动画片进行科学精细管理,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保护机制。
当然,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不能完全依赖动画片分级机制,相关责任主体必须尽到该尽的责任。家长、学校、媒体以及广电、网络监管、司法等部门应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对动画片中的负面元素早发现、早甄别、早预警、早干预,及时矫正未成年人的不当言行,及时消除未成年人的错误模仿行为带来的影响,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文明观、价值观、安全观,让未成年人远离低俗、暴力和危险,把动画片的负面影响控制到安全范围,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