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薪制不应侵犯劳动者权益
“密薪制”是目前不少行业和单位的普遍做法。用人单位为何青睐“密薪制”?一方面,可避免员工之间攀比薪酬,少些攀比,就会少些因心态失衡而跳槽,少些恶性竞争或排挤,有助于维护用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密薪制”有助于提升薪酬的激励作用。不少企业认为,对核心技术岗位、难以量化考核的岗位的薪酬,应与个人能力、工作业绩、加班情况乃至人脉资源所产生的价值挂钩,而非年龄资历。“密薪制”有助于让职场新人享受到比“老人”还高的工资待遇,薪酬激励作用会更好。不过,“密薪制”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这一制度可能降低员工的公平感和对企业的信任度。大部分职工认为,“密薪制”可能隐藏着分配不公、同工不同酬等问题。
现行法律对薪酬保密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也未限制将薪酬保密作为劳动合同条款,故“密薪制”并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尽管如此,“密薪制”也必须遵循合理性、科学性、完整性等原则。一者,是否实行“密薪制”,要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议表决作用;二者,要管好“密薪制”,防止成为部门领导利用它破坏单位内部公平的手段,“密薪制”只能是数额保密,薪酬规则与标准理当公开;三者,“密薪制”不能滥用,企业若以所谓的“泄密”为由开除员工,则逾越了法律红线,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重拳出击整顿职场”话题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员工对“密薪制”开始较真,制造信息屏障、采用完全封闭的薪酬制度,已显得不合时宜,探索公开合理的薪资披露体系才是明智的、符合发展潮流的。减少人员流失、提升职工劳动效率的关键,并不在于薪酬保密,而在于薪酬等级、标准的完全公开,在于让员工清楚工资结构、自己所处岗位等级以及所对应的薪酬标准等,从而找到自己与同事的差距,明确奋斗目标,努力提升本领,更好为单位事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