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签应发挥应有作用
食品标签是指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以及一切说明物。食品外包装上的标签是它的“身份证”,它所记载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成分等信息,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一项重要依据。
然而,现实中很多的企业、生产商在食品标签上做手脚,采取“躲猫猫”的方式,利用颜色、字体大小、隐蔽位置等,故意将关键信息弄得模糊不清,导致消费者很难查找,不方便辨识出食品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的食品企业将商标、宣传语等放在突出明显的位置,却有意弱化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成分等重要信息,让消费者看不懂。
“建议进一步规范食品标签,统一标注方式,让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能够找得到、看得清。”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义民曾提出《关于规范食品标签,统一标注方式的建议》。规范食品标签,对于帮助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至关重要。食品相关信息标注得清晰、准确,消费者购买、食用时才能心里有底。
规范食品标签,目的是要让消费者看得清、看得懂。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食品相关产品标识信息应当清晰、真实、准确,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标识信息应当标明食品相关产品名称,生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适用时),执行标准,注意事项或者警示信息等。食品标签看似包装小问题,实则是关系食品安全的大问题。在食品标签上“躲猫猫”涉嫌违反法规,应依法予以处罚,勒令其整改。
规范食品标签,关键是要让食品标签发挥应有的作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标签的检查和监管,规范企业正确标示食品标签,开展食品标签标识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虚假标注、夸大标注等违法行为,加大标识违法行为曝光力度,震慑不良商家以及生产企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进一步修订食品标签标准,制定更加科学的分类细化标准,加强对企业的持续培训,加大指导监管力度,让企业生产有更明确的方向路径,提高食品标签的规范化水平,确保消费者可以清晰辨识食品相关信息,让不良企业无空可钻。食品生产企业须对营养标识的真实性负责,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保证消费者对食品的知情权。
归根结底,食品标签是给消费者看的。消费者发现食品标签存在瑕疵,应及时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举报,不能任由生产企业“自由发挥”,倒逼食品“身份信息”齐全合规,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