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市场亟待加强监管

2023-12-08 00:00:00 法治新闻 0
  市场规模200亿元、日付费6000万元、上半年上线400多部……今年以来,隐藏在短视频App和小程序里的微短剧飞速发展,“财富神话”更是络绎不绝,引得各路资本蜂拥而至。一路无序“狂飙”后,内容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问题也浮出水面。近期,监管部门亮剑整顿,多平台下架违规剧目,加大管理力度,细化管理举措,遏制这一新兴剧种的野蛮生长。

  所谓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以及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有人称之为“碎片化的电视连续剧”。起初,微短剧为引流圈粉,基本免费,但随着剧情推进,每解锁一集都要收费。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的观剧行为也变得碎片化,再加上为吸引受众,微短剧的剧情往往具有节奏快速、层层反转等特点,因此很受观众青睐,令不少人追捧。

  微短剧具有投资成本低、人员配置少、拍摄周期短、市场潜能大等特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创作者组局搞创作。同时,在微短剧行业急速扩张、竞争激烈之下,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有的微短剧内容与现实完全脱节,如重生复仇、一夜暴富、天赋异能;有的微短剧鼓吹跨辈婚恋,如爷孙恋、师生恋;有的微短剧充斥“恶婆婆欺负乖儿媳”“城里人歧视农村人”等内容,挑动贫富差距,制造阶层矛盾,鼓动男女对立、地域歧视等……被不少网友斥为“有毒的电子榨菜”或“三观稀碎”的“精神毒品”。

  网络剧再短,也是作用于精神领域的文化产品,必须端正价值观,不能为收割真金白银而忽视对观众心灵、社会风气的影响。事实早就证明,“利”字当头,无底线地输出负能量,终会被时代淘汰。只有具有艺术美感、文化责任、社会责任的优质内容才能真正赢得市场。比如今年9月火遍网络、每集不到7分钟、总共只有三集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的处境,将一个民族深沉地盼望文物回家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吸粉无数。

  治理网络微短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从2022年11月下旬开始,国家广电总局集中利用3个月时间,组织开展了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此后国家广电总局对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转入常态化,并建立网络微短剧“黑名单”机制,督导全网平台及时下架,推动共同参与治理,切实防止防范违规网络微短剧转移阵地、转换马甲播出。接下来,相关部门还应不断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快制定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制度,以制度促规范,以机制固长效。网络微短剧制作者要踩准节奏、守住底线,而不能目光短浅,不能追求恶趣味,更不能打法律擦边球,陷在粗劣“爽剧”的泥淖中不能自拔。同时,网络视听平台也要切实担好主体责任,对发现的违规网络微短剧及时上报,汇总纳入“黑名单”,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