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医疗科普短视频平台责任需加强

2023-11-17 00:00:00 法治新闻 0
  “每天科普一个医学小知识。你真的会洗头吗?三甲医院医生教你正确洗头。”这是某平台上的一则医疗科普视频。这样的医疗科普短视频如今在各平台层出不穷,内容多以两性话题、心脑血管疾病、食疗补身等为主。一些博主在获得大量关注后,还会将流量变现,向用户售卖药品和医疗服务。这些医疗科普短视频博主的医生身份究竟是不是真的?一边科普一边卖药带货合法合规吗?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11月1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医疗科普类短视频颇受用户关注。数据显示,我国有73%的短视频直播用户曾经在手机端观看过健康科普类内容,其中42%的用户平均每周会观看1至3次健康科普视频。医疗科普类短视频中的博主大多穿着白大褂,以医生的形象出现在屏幕前,大谈特谈健康知识。不过,穿白大褂的主播未必都是医生。前不久有媒体曝光,在某互联网平台上,认证为“赵萍医生科普聊”的账号有24万多名“粉丝”,发布的530条内容赢得近21万个点赞。该账号认证信息为“赵萍,内科副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然而,记者联系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赵萍后,其回应称:“这个账号不是我的。”

  与一般的短视频不同,医疗科普短视频内容比较专业,需要博主具备相应的学业经历和知识背景,并不是随便可以发布的。去年6月2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平台并未严格履行资质审核,给了“李鬼”冒充李逵的可乘之机。同时,一些主播博主将“三甲医院医生”“妇产科主治医生,从医25年”等医学经历、医学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从而绕过平台的审核,为自己发布的医疗科普短视频背书,让不明真相的受众笃信不疑。

  医疗科普短视频理应以科普为目的,不应掺杂任何带货、推荐药品、就诊医院等行为。《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 医疗科普视频中如果掺杂带货,推荐药品、就诊医院等行为,属于医疗广告的范畴。如果广告涉嫌虚假、夸大宣传等行为,则违反广告法,更应依法整治。

  整治医疗科普短视频乱象,需强化平台责任。有关部门应通过约谈等形式,督促短视频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发布者的专业资质进行严格把关,拒绝“浑水摸鱼”。同时,运用大数据,采取“技术+人工”的审核方式,及时发现和叫停医疗科普视频违规带货的行为,将相关账号予以封禁,从而规范医疗科普秩序,让科普真正回归科普。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