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应远离医疗广告陷阱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获取医疗健康的相关信息,如疾病预防、健康养生知识等。但信息化也给不少不法商家、医疗机构提供了误导患者、牟取不当利益的可乘之机。据媒体报道,目前在互联网平台上,许多类似的医疗广告不使用经当地卫健委审核的内容和形式,而多化身为健康科普内容。并且,此类医疗广告多出现在同一页面公立医院专家科普内容的下方,充斥在搜索引擎平台上,权威的健康科普内容或沦为向民营医院导流的工具。
令人担心的是,这些民营医疗机构并不是权威的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与权威医疗机构有很大的差距。此类披着科普外衣打广告的医疗机构,利用患者渴望得到权威医生、权威信息指导的心理,常常盗用比较权威的科普内容,以充满耸动性的词汇以及充满表示功效和疗效的保证性的词汇,如“全国某某病医院第一名”“可治疗各类疑难杂症”等,进行夸大宣传,欺骗患者,诱导患者点击。违法违规的医疗广告是一种不正确的医疗信息,极易误导社会公众对医学科学的认知。对于急于投医的患者来说,所谓的医生的权威影响力以及专业的科普内容,会让他们误以为都是源自正规医院,结果是花了钱得不到有效医治。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网络平台在医学科普文章下方设置医疗机构广告,引导患者点击的行为涉嫌违反规定。此外,“科普文章+虚假医疗广告”还可能涉嫌侵犯著作权。
这些医疗广告换了个马甲,以更合规、更隐蔽的方式出现,更精准覆盖到目标人群,具有较强迷惑性,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必须把这只“披着羊皮的狼”赶出网络平台。平台要加大审核力度,让科普信息不再被医疗广告利用,让患者接收到正确的医疗信息。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遏制虚假医疗广告,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广大网民要警惕这种隐藏在医学科普网页下方的医疗广告,不轻听、不轻信、谨慎点击、谨慎咨询,选择正规渠道就医,避免造成延误治疗、误诊误治、上当受骗等严重后果,切实保护好个人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