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咬文嚼字确保公务员招录公平

2023-09-24 00:00:00 法治新闻 0
  专业多了“领域”两字,造成北师大研究生报考事业单位遭拒。近日,考生小贺在报考江苏省沭阳县一事业单位时遭遇了一起“专业不符”的问题。他的毕业证书上标注的是“法律(非法学)领域法律硕士”,与招考要求中的“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律硕士(非法学)”稍有差异,因此未能通过资格审核。(9月14日光明网)

   

  设立专业门槛是单位招考的一种常见做法,旨在满足岗位的特殊需求,确保选聘适合的人才,并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本身并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招录单位在审核过程中未能有效甄别和筛选,过度“咬文嚼字”、拘泥于专业名称的差异,就难免引发公众对考试存在潜在不公的担忧。

   

  事实上,如果所学专业内容相差不大,却因为专业名称的微小差异而被拒之门外,不仅损害了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也阻碍了用人单位选到更多样化的人才,削弱了相关部门的公信力。

   

  据报道,江苏省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中,并未包含小贺毕业证书上的“法律(非法学)领域法律硕士”专业,但在该目录的特别说明中明确提到,由于各类院校专业名称设置不统一,每年都有新设专业,本目录无法全面涵盖各类院校所设专业。这样的表述已经包含了灵活变通的含义,避免过于僵化地制定和执行专业标准,忽略专业设置的差异性。

   

  但在具体招聘过程中,某些招录单位对微小差异的理解和灵活性存在不足之处,资格审查仍以毕业证上的专业名称界定,忽视了考生所学专业内容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专业不符”的问题,招聘单位需要放眼专业内容的核心要求,建立更加公正和科学的评估标准,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实际能力和素质上,而不仅仅纠结于专业名称。这样才能让人才的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专业目录的宣传力度,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此外,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之间应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和更加灵活包容的招聘机制。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考虑设立更宽泛的专业大类,以涵盖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差异,并充分倾听各界声音,包括报考者、专业机构、用人单位以及招录机构等,逐步实现更公正、客观和科学的人才选拔。同时,还应加强对招聘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专业差异的科学处变能力,保障招聘过程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这样一来,符合条件的考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招聘,避免因表述偏差而被排除在外的情况发生。

   

  专业名称的细微差异不应成为限制报考者的障碍,报考者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无法用简单的细微的名称差异来衡量的。只有招录机制更加公正、公平、科学,才能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优秀的公职人员,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并促进人才的充分发展。只有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岗相宜,才会更好为国家各个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智慧,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基础。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