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应注重研与学的结合
每年的暑假,研学旅行都会迎来旺季。背上行囊,结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假期标配,而各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是非常受欢迎的目的地。此前,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至此,研学旅行由原先的校外活动上升到教学计划。
近两年来,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生课外时间得到进一步释放,作为一种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活动,研学旅行市场走俏迹象明显。2022年,我国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研学旅行的蓬勃兴起,吸引着旅行社、教育机构、咨询机构等争相抢滩研学旅行市场。截至目前,全国有超过5000家“研习营”“夏令营”等研学相关企业,相关机构预测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未来将超过千亿元。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孩子们到大千世界、草木深处研学旅行,探访印于书本、讲于课堂之外的鲜活故事,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近年来,正因叠加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体验,研学旅行日渐升温,市场蛋糕越做越大。然而,研学旅行火热的背后,问题也很多:组织者、承办方五花八门,一些机构不具备资质;原来的旅游项目改头换面成为研学旅行项目;有的只游不研,或多游少研,家长们花费了更高价的研学费,研学旅行却成了普通旅游。如此种种,背离了研学旅行的初衷,不少的研学旅行无“研”无“学”,只有“旅游”。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方能行有所成。研学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课堂的延伸,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方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必须要在做好“研”与“学”的文章上下功夫。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制定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计划,设计出台实施方案,明确课程的特征、性质、目标等,编写相应的课程标准,做到研学旅行目标内容与组织实施相互衔接,确保学生真正参与研学课堂,在实践体验中习得真知。要打造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精心设计研学课程,开展多样化、趣味性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更好地拓展视野、开阔眼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文旅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研学旅行的政策指导,培养从事研学旅行运营、设计、咨询、营销、方案实施、安全生活保障等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研学旅行评价体系,提升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让研学旅行真正实现教育和旅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