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劳动者就业安全防护网

2023-07-10 00:00:00 法治新闻 0
  近年来,个别不法分子打着求职招聘的幌子,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布设骗局、坑害劳动者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帮助广大求职者有效识别骗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梳理汇总求职招聘服务领域四类十个典型陷阱,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防范提示。

  非法职业中介陷阱、招聘收费陷阱、以招聘为名诱骗求职者从事违法活动陷阱、合同陷阱……一个个求职的“坑”,不但给求职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更耽误了求职时间和寻找正规工作的机会,某种程度上这种受骗还会打击他们的求职信心。更为严重的是,此举破坏了就业市场秩序和就业生态,加剧就业焦虑,为害不浅。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正因此,每到求职就业季,有关方面都会梳理常见陷阱并发布“避坑指南”,帮助求职者了解骗局骗术,更好实现就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求职者上当受骗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骗局不断翻新。比如有媒体不久前报道的“副业培训陷阱”,即鼓吹求职者“边搞副业边找工作”,诱导其花钱接受培训。这提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利用技术手段,分析规律并及早研判,作出预测分析,采取有效举措,对各种以招聘之名行诈骗之实的不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不让事关百姓生计的大事被不法分子算计。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私人公司,都应遵守相应的职业伦理和法律规范。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任何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制裁。用人单位与其搞求职陷阱损形象、“吃罚单”,不如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好好发展自己,与人才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孰优孰劣,是一笔再清楚不过的明白账。

  让劳动者安全就业,需要相关企业自律,也离不开劳动者擦亮双眼,保持理性,提高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都是陷阱。求职需要激情、动力,也需要知识和理性,只有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要领,才不会轻信和受骗。此外,遇到不法侵害,不能忍气吞声吃哑巴亏,这样只能助长不法企业的嚣张气焰。敢于维权、善于维权,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方式。

  求职就业牵扯面广,遏制求职陷阱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政、人社、社区等有关部门积极对接用人单位,广泛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并联合相关正规招聘平台发布靠谱招聘信息,有效压缩求职陷阱生存空间;工会联合法学法律志愿者到企业进行普法宣传,督促提醒企业依法诚信招聘;网络求职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及时封堵企业发布的虚假信息,并将违规企业加入“黑名单”……如此协同发力,相向而行,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定能织密就业安全“防护网”,为求职者通过职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良好保障,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