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爆破行为法律规制与防范措施
“网络爆破”何以发生?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加便捷,匿名化的社交形式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导致个别人在网络上随意出口恶语伤人。更有人抓住其中“商机”,“五毛钱爆破一节网课”“诬陷、表白等需求都可满足”,在利益的诱惑下,屏幕背后黑色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此外,参与“网络爆破”的大多是未成年人,组织者利用未成年人厌学、寻找刺激的心理,召集未成年人加入“网络爆破”大军,通过学生提供的会议号和密码,肆无忌惮闯入课堂,对老师和学生进行骚扰甚至人身攻击。不论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提供信息者,其行为背后都是道德素质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即使有些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及法律红线,但由于网络暴力案件的相关证据不易固定,取证较难,导致网络暴力行为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使参与者更加有恃无恐。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杜绝“网络爆破”,砌筑“防爆堡垒”,需要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本月初,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对切实加大网暴治理力度、有效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提出一系列要求举措,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从而杜绝“网络爆破”提供了有力抓手。
杜绝“网络爆破”,网课平台要承担起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不断完善线上课堂系统,强化技术手段的加持,如开发教学专用网课平台,设置实名制课堂,限制会议号和密码的分享途径,实现链接分享可追溯等,让“网络爆破手”不能“爆”。此外,网课平台可以针对教师开展关于系统操作介绍的讲座,让教师们熟练掌握“防爆”技巧,尽可能降低“网络爆破”带来的伤害。同时,要进一步简化举报流程,及时留存相关证据,让施暴者无处遁形。
杜绝“网络爆破”,还需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上聚焦发力。对于造成严重恶劣后果的“网络爆破”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从严惩治,提高其侵权成本,铲除“网络爆破”的灰黑产业链,让“网络爆破手”不敢“爆”。同时,通过典型案件宣传,推动公众提升对于网络暴力事件的敏感度,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让公众充分意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性,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行为。此外,针对参与“网络爆破”的未成年人,学校和家长要充分发挥好引路人的作用,培养未成年人形成正向观念,尊师重教,共同营造良好的线上课堂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每个主体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自身权利义务,保护他人合法权利,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