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家长责任不可缺

2022-07-19 00:00:00 法治新闻 0
  近日,杭州滨江法院审结了一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案。黄女士11岁的儿子小凡用妈妈的身份证注册了某游戏账号,1个月就充值6.4万元。知道了钱的去处后,黄女士又急又气,起诉游戏公司退还全部游戏充值金额。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黄女士作为监护人,未妥善保管账户等信息;而游戏公司未能在用户注册与登录时采取充分措施以保证注册人、使用人提供的身份信息与本人的一致性,对案涉损失的造成亦存在一定过错。双方经法庭调解,最终游戏公司退还了部分充值金额。(7月10日《钱江晚报》)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且大额充值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中小学生借助上网课机会偷偷玩网络游戏并过度消费问题越发突出,有关消费纠纷与投诉逐渐增多。在社交平台、网络论坛上,经常能看到家长发帖吐槽自家孩子沉迷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都可能被贪玩的未成年人轻易破解。对此,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模式”,既需要网游平台的技术支持,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很多中小学生对手机、网络、电脑的操作熟练程度远超成年人,能很容易地绕过一些网络游戏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一键禁玩模式”。特别在节假日期间,由于有些父母无暇管护,令一些顽皮的孩子身陷网游不能自拔,甚至耗费家长积蓄购买装备,引发一系列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在促使其子女远离网游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如因为工作及生活压力,一些父母未必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反而可能过度溺爱,放纵不管。更有一些父母干脆将手机作为“哄娃神器”,利用本人的身份认证、网游账号、人脸识别、银行账户来帮助子女规避网游平台的审查。

  当前,很多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注册账号有着严格的限制,离开父母的支持配合,中小学生很少能够成功注册。目前曝光的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并大额充值事件中,几乎都是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手机和账号进行游戏,使用父母的银行账号充值,进而让很多技术限制措施形同虚设。

  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网游,家长不能缺席。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家长应守土有责,对子女多些陪伴关注,而非放纵不管。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此基础上,游戏平台应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决不能放任未成年人纵情玩乐,配合家长更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自觉远离不良网络诱惑。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