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消费测评亟待规范管理
对同一种商品,某测评博主给出好评,而另一位博主却给出差评,直接把商品送上黑名单第一位。在消费测评领域,这样的对立式测评并非个例。实际上,对立式测评只是第三方消费测评乱象的一个缩影,测评随意性强、标准不一、注水严重,测评结果形形色色、各说各话,已经成为第三方消费测评的普遍“特征”。
之所以出现大量差异式甚至对立式测评,有因测评的侧重点、标准和主观体验不同等导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有测评受到商业捆绑、收费等“场外”因素干扰的原因。有不少测评主体已经不再出于监督商品、分享消费经验等单纯动机进行测评,而是走上了测评营销、测评赚钱的商业化测评之路。要么通过测评自卖自夸,变相带货;要么收取相关商家的推介费用,与商家明里暗里合作,对合作商家的商品无原则地吹捧,帮合作商家删除差评,或者对合作商家的竞争对手以及不愿合作的商家的相关商品进行抹黑式评价。
专业、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消费测评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消费参考,帮消费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商品,有助于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降低消费者的试错成本;同时,能对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形成良性监督,有助于企业发现问题,不断优化质量和功能体验,提升商品的竞争力。但如果消费测评失去了第三方的中立客观立场,受到各种营销因素的不良干扰,变成有不良目的的“乱评”,其测评结果不仅不能给消费者一双看“透”商品的慧眼,反而会让消费者陷入更加迷茫的状态,很容易对消费者形成误导。从另一个角度看,种种乱象也会让第三方消费测评丧失应有的监督影响力,沦为商家掩盖问题、虚假宣传、恶意竞争的工具,沦为妨碍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欺骗消费者的推手。
第三方消费测评本质上属于消费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消费监督须恪守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不能成为随意揉捏的“橡皮泥”。相关测评主体不能任性而为,受利益驱使。必须要正视的是,有些测评主体因失信等主观原因导致的测评结果注水失真、差异较大,已经涉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商业诋毁等违法侵权行为。
第三方消费测评对于消费者影响日益增大,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测评领域乱象,依法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消费测评行为。有必要给第三方消费测评立好法律规矩和监管规矩,针对测评的检测方法、标准、流程等发布指南,划清消费测评的权利义务边界和底线,拉出第三方消费测评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收费乱评”“假测评真带货”等行为,要求营销类测评主体标明测评的广告属性,严查打着消费测评的旗号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行为,让违法者付出法律代价,荡涤测评领域中的邪气,把第三方消费测评导入诚信、公正、客观、有序的轨道。同时,相关平台应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格履行主体管理责任,加强对消费测评行为的监督,发现测评主体涉嫌失信违法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干预,切实维护消费者正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