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特卖食品安全监管不可松懈

2022-07-14 00:00:00 法治新闻 0
  据公开资料显示,主营临期食品的折扣连锁超市小象生活日前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继天使融资之后,间隔短短一年的时间,小象生活再次获得融资,足见资本市场对临期食品赛道的热情。近两年,临期食品行业焕发了生机,成为热门的线下零售业态之一。“临期商品、折扣特卖”为主题的商超和门店悄然兴起,临期特卖也加速呈现连锁化、品牌化的扩张趋势。(6月28日《工人日报》)

  临期食品,是指仍在保质期内但即将到期的食品,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销售的就是临期食品。换言之,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可以销售和食用。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销毁食品而造成的浪费,而且价格相对低廉。一些消费者甚至专买临期食品,以此降低生活成本,提升消费体验。过去,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在商超、便利店会被降价促销,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人开始追求价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费体验,购买临期食品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

  事实上,不仅是在线下出现越来越多临期食品的店铺超市,在线上销售临期食品的商家也很多。在有的社交平台“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聚集了7万多名临期食品爱好者,分享优质店铺和购买心得。特别是,“临期商品、折扣特卖”为主题的商超和门店悄然兴起,临期特卖也加速呈现连锁化、品牌化的扩张趋势。《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消费者年龄为26岁至35岁的占47.8%。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达318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01亿元。 

  必须正视的是,虽然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但法律法规对商家销售临期食品,也有严格规定。反食品浪费法提出,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也就是说,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另外,北京市公布“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明确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食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对保质期有着特别的要求,一旦过期,就意味着可能变质,所以绝对不可轻易食用。基于此,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因此,临期特卖食品不能突破食品安全底线。在这个与时间赛跑的行业,机会与风险并存,临期食品商家需要在供应链、营销、物流方面修炼好内功,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既要有“好价格”吸引消费者,还要有“好产品”留住消费者,才能在发展中占据优势。要依法守信经营,销售临期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不能对临期食品涂改日期后销售,欺骗消费者。有关部门要以防控篡改食品生产日期为重点,探索建立食品生产日期监督和过期食品召回管理机制。完善违法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对纳入“黑名单”的食品企业应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取缔。消费者在选择临期食品的时候,要选择正规的商店,查看经营者的资质,从正规渠道购买,维护好自身权益。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