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药销售监管不能迷失方向
前不久,“一男生向女生杯中投放异物”一事引发热议。之后警方通报称,男生尹某某承认在女生咖啡杯中投放了半片牛磺酸泡腾片,该泡腾片系从网上购买。牛磺酸主要应用领域为饮料及保健食品。而有媒体披露,以牛磺酸泡腾片作为关键词在电商平台检索,出现大量“催情神药”“女性专用,无色无味”“保密发货”等宣传广告。一时间,网上购买迷药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实,近年来,媒体已经对迷药销售乱象进行了多次调查报道,也揭开了迷药黑产的冰山一角——在网上,迷药销售火爆,甚至形成了以“卖、教、晒、看、学”为主题的黑色产业链。在一些社交平台,有不少迷药群组,群成员每天交流如何用迷药让女性失去意识并实施性侵,还有人把实施过程录下来供其他人“欣赏”。猖獗的迷药交易让人为女性的人身安全着实捏了一把汗。在各地公安部门查获的不法之徒用迷药侵犯女性的案件中,售卖迷药的卖家都扮演着极不光彩的“推手”角色。令人担忧的是,迷药不仅能在性侵犯罪中发挥“帮凶”作用,还可能因为其有毒性的成分被不法分子过量使用而给被动用药者带来其他方面的身体伤害。
网售迷药名称繁杂,以安眠、镇静、麻醉功能为主,实际成分多为三唑仑、氯硝西泮等,属于精神药品,不允许随意销售。一些卖家通过网络或实体店大肆销售三唑仑等,严重践踏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划定的底线,扰乱了药品管理秩序。另外,有的卖家还存在销售粗制滥造的三无产品、虚假宣传、诱导侵犯女性等行为。上述迷药卖家的行为不仅属于违法行为,有的还涉嫌犯罪。
面对迷药销售,监管不能迷失。公安、市场监管(药品监管)、网信、快递监管等部门,必须行动起来,负起责任,针对迷药的黑色产业链全面出击,堵住迷药的非法来源,掐断迷药的营销渠道,铲掉迷药的销售点,将迷药逐出市场,还消费者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要以专项治理为突破口,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并助推平台企业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全社会共治迷药黑产的责任合力,筑牢防范遏制迷药黑产的“防火墙”,铲除迷药生存的土壤。同时,快递行业应从一些非法卖家所做的手脚中发现漏洞,进一步健全对快递物品的检查机制,增强检查的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全力识别、截留那些裹着伪装的迷药、毒品等非法快递物品,阻断迷药的运输路径。
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应落实好主体责任,利用大数据检索+人工筛查甄别的方式,对售卖各类迷药的非法群组进行清理,对非法营销广告、关键词以及交易信息进行屏蔽,对非法商家的账号进行服务功能限制甚至关闭取缔,并及时把相关线索报告监管部门,绝不给违法犯罪行为提供平台,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