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人信息保护需多方共治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孩子,可称得上是“互联网原住民”,其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由于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尚处于成长阶段,其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成人更弱,自我保护方面更显稚嫩,无法辨识来自外界的风险,也更易遭受来自数字空间的不法侵害。
现实中,不少未成年人曾遭受过网络暴力,如在网上被讽刺、谩骂、恶意骚扰、恶意诱导及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等。这无疑会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即便孩子有防范意识,但由于受智力水平的限制,也不一定能防止自己的信息被泄露。
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的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就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发布、传播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儿童个人信息,应当以显著、清晰的方式告知儿童监护人,并应当征得儿童监护人的明示同意,且明示同意应当基于监护人自愿。这意味着对儿童个人信息的保护将会变得更加精细和规范,也更具有针对性。
虽然我国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与保护力度明显提升,但从已有的规定看,我国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未成年人信息保护年龄界限标准,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机制仍然存有漏洞……等等这些问题都给儿童信息的泄露留下了隐患。
因此,对儿童个人信息的保护,就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那么,我们该怎么办?笔者建议,在儿童接触到的智能设备上设置“家长控制”、隐私设置等门槛;在一些常用App上,也要设置防护功能,要确保孩子的个人信息及数据不会被滥用和泄露。同时,建议幼儿园可以考虑开设相关课程,呼吁社会各界对此给予更多关注。另外,在对儿童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原则和规则上,有关专家也建议增加法律“刚性”约束机制等等。
儿童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多方共治,多管齐下,只有形成一张严密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网,才能切实保障儿童个人信息权,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