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996工作制需因势利导 (注:原标题"木须虫|整治'996'需顺势而为"中"木须虫"为作者笔名,根据新闻标题规范可不保留;"

2022-04-02 00:00:00 法治新闻 0
  

近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工作的通知》,3月15日至5月15日期间,在全市组织开展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集中排查整治,聚焦重点行业企业,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依法保障职工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随后,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也纷纷出手,整治期为两个月左右。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对超时加班问题排查整治,这在近年来是颇为少见的。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人社部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典型案例,明确“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内容,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2022年,一些地方又开展超时加班整治,所释放的信号十分清晰:纠偏当前畸形加班文化,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

  治理超时加班不能只局限于运动式整治,更应当进一步健全劳动用工的法治环境,细化相关规定,包括如何处罚超时加班、如何定义和区分必要性加班和非合理性加班,完善相关制度和细则;建立完善执法检查、监督调查机制;将制度性加班等纳入公益诉讼范畴,织密制度的栅栏,对加班文化环境予以持久治理。

  近些年,“996”越来越饱受诟病,现象的背后并不只是劳动者权益的觉醒,而是新生代的劳动者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从而敢于对“996”说不,并且这样的声音将会越来越响亮。因此,治理超时加班,更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引导企业用工从原始走向现代,放弃简单拼人力、拼精力的成本压榨式集约,转向拼创新、拼激励的高质量发展,让体面劳动成为新潮流。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