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打卡产业链亟需监管重拳

2022-04-01 00:00:00 法治新闻 0
  

“是时候改善一下考勤焦虑了,有它在,上班再也不怕迟到了。”这是一款考勤打卡软件的广告语,号称只要拥有它,哪怕不在公司规定的打卡范围内,也能轻松实现异地网上打卡。记者在多个电商购物平台搜索“代打卡”,找到不少提供“代打卡”“代签到”服务的网店,上面标注“代打卡”服务的价格大多在每次30元左右,有的网店销量破万,评论区里好评如潮——“别提多好用,上班天天堵车,要不是有这个,我估计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扣的。”“现在不用起早赶公交车了,睁开眼就可以打卡了。”(3月26日《法治日报》)

  人在家中坐,卡从公司打。无所不能的“代打卡”服务给那些因种种原因频频陷入用人单位考勤打卡危机的员工提供了破解之道,带来了“方便”。然而,这种“方便”却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购买“代打卡”服务的员工,还是提供服务的商家,都背负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员工通过“代打卡”软件或商家的“代打卡”服务修改打卡地、打卡时间等参数,实现虚假考勤打卡,本质上是对用人单位的劳动欺诈,并不会改变迟到、旷工等行为的性质。如果员工多次或长期以“代打卡”的方式作弊,就符合违反甚至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形,用人单位可以依据规章制度处分员工,或者可以依法依约单方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

  “代打卡”生意是一门侵权生意,也是一门违法生意。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对违反这一规定的行为,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拘留、罚款等罚则,涉嫌犯罪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责。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等情形,不得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一些商家售卖“代打卡”软件或提供“代打卡”服务,入侵相关用人单位的考勤打卡系统,篡改打卡数据,危害了用人单位的网络安全,干扰了用人单位的考勤管理和办公秩序,逾越了多条法律底线。

  “代打卡”服务的存在既没有合理性,也没有合法性,有关部门有必要给“代打卡”产业链打一打“监管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联合网络平台,以商家的“代打卡”营销信息为线索,顺藤摸瓜,依法全面查处“代打卡”产业链条上的软件制作者、售卖者以及服务提供者、营销宣传者,全面清理整治“代打卡”营销服务各个环节,让“代打卡”商家和相关参与者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并屏蔽、阻断“代打卡”营销信息的发布、传播,对相关营销账号进行封禁。

  用人单位和工会也应加强对员工的法治教育,让员工明白以“代打卡”的方式作弊的负面后果,引导员工远离“代打卡”,守住考勤签到的诚信底线。用人单位要不断优化考勤管理机制,以视频确认等方式加强对考勤打卡的管理,堵住“代打卡”作弊的漏洞。要加强人文关怀,掌握员工工作生活各方面需求,优化打卡机制,从源头上化解员工的打卡难题,防范员工“代打卡”作弊的冲动。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