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套路保”横空出世。一些老人稀里糊涂买了保险,被自动扣费长达9个月,要求退款时却被冷处理、“踢皮球”。在某投诉平台上投诉量高达9000多条,且仍在不断增加。(3月17日央广网)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应用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跨越”了数字鸿沟,从原来的不会用、不会玩,变成了“网络达人”。据《2021智慧助老模式观察报告》显示,在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老年人(54.92%)平均每天用手机App在3-5个小时,近八成受访老年人平均每天用手机App超过3小时。然而,在许多老年人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不知不觉沦为网络上的“韭菜”,遭遇“套路”与诈骗。有统计报告显示,17.25%的被访老年人有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其中,超四成老年人曾因保健品被骗,近四成老年人因免费领红包被骗。近日媒体报道,一段时间以来有老年人遭遇了“套路保”,在手机上稀里糊涂买了保险。而有类似遭遇的老年人并不少,有的老年人误点了某某保险“1元办保险”的广告,但除了当月扣1元之外,此后每月扣费则要220多元。误买了保险后,很多老年人很可能对此并没什么印象,但却被扣了上千元。数字经济背景下,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花样频出,防不胜防,而老年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维权意识、维权能力也相对较低,老年人更容易落入到网络陷阱中。
事实上,不管是“套路保”,还是“套路贷”,都是打着金融业务名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国家严厉打击的违法行为。按照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合同必须明确说明、如实告知,对于“套路保”,不仅要裁决无效,更要追究涉事单位和人员的相关法律责任。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大惩治力度,对变换马甲,侵害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的“套路”行为,一查到底,严肃查处、严惩不贷。要依法依规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压实责任链条,构建多层次的防控格局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常态化机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让监管“长上牙齿”,真正管用,让消费者在依法维权时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莫让老年人误入“套路保”的陷阱,关键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为老年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障好老年人的权益。相关部门针对老年人网络安全知识不足的问题,要积极开展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典型案例,提醒老年人不占小便宜,帮助老年人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骗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防止老年人被套路或受骗,家庭和社会层面要在帮助老人的问题上多出一分力,特别是子女和亲人要多加保护和提醒,对老年人精神上多一些关照,让老年人有信任的交流对象,避免落入各种陷阱,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