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十元的“陪聊盲盒”,到上千元的定制“虚拟恋人”,近年来,虚拟陪伴服务已成为年轻人在网络上寻求心灵慰藉、吐露心声的新兴手段。但记者调查发现,虚拟陪伴背后存在收费套路、内容暧昧、未成年人参与等诸多问题。专家认为,陪伴经济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也要谨防“甜蜜”背后的陷阱。(3月16日新华网)
“陪聊盲盒”、定制“恋人”,随着各种新兴业态的发展,不少年轻人喜欢上了陪伴服务。不过,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这类服务往往因为缺少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容易出现纠纷和问题。不久前,有中央主流媒体机构对153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7%的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服务,56.3%的受访青年觉得在陪伴服务中容易遇到人设与实际不符的情况。58.4%的受访青年建议明确服务内容和规范,58.2%的受访青年建议加强对违规服务行为的惩处。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单身人口高达2.6亿,有80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未来还可能不断增长。一项针对中国单身族的消费调研显示,有57.69%的人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花钱,其中超过40%的人每个月为此花费约1000元到3000元,34%的人会花3000元到5000元。如果说给宠物的陪伴尚属于情感消费中的奢侈品,在“996”、“鸡娃”、老龄化现象产生的社会焦虑之下,亲子陪伴、老人陪伴俨然已成一种刚需。随着产业发展与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陪伴服务走向专业化,应该说已经是大势所趋。
某种程度上说,“陪伴经济”是当前社会结构催生的全新需求,是一片巨大的商业蓝海,解决这个需求,不仅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更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然而,将真实社交关系虚拟化,且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服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不提倡的。这种陪聊、陪玩的方式,短期可以解决心理需求,但从长期来看,会让感觉孤独的人更加孤独,更难与现实世界连接,甚至产生不安全感。特别是,与很多新生事物一样,新兴的陪伴服务领域,除了缺人才,还存在缺规范、缺标准等问题,甚至存在灰色地带。在某些交易平台上,一些陪聊店铺文案语言暧昧,并配以穿着暴露的美女图片,许多卖家直接表示“可以聊‘有颜色’的话题”。有从业者坦言,不少陪聊师都是学生,有些还是未成年人,对于购买陪聊服务的人也没有年龄限制。
可见,陪伴服务兴起,还须制度规范“陪伴”。目前,我国陪伴服务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方共同呵护,使其良性发展。针对“职业陪伴师”及陪伴服务,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细化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并实行培训入职、持证上岗,在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网络平台应该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审查和管理,对于违法违规的店铺商家及时进行处理。因为陪伴服务具有隐蔽性、私密性等特点,提供的服务内容相对抽象,提供服务的途径主要是社交软件,因此买家要有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要主动购买涉黄等违法产品,如果对方主动提供,买家也应积极举报,让监管部门及时介入,共同推动行业规范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