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生鲜食品质量保障不能缺位

2022-03-23 00:00:00 法治新闻 0
  

随着反对食品浪费成为社会共识,临期食品市场日渐升温。近日,北京市场上首次出现主打生鲜的特卖店,售卖的几乎都是临期生鲜食品,由于价格比普通商超便宜不少,吸引了大量市民光顾。目前,这样的生鲜特卖店已开进不少一二线城市,大有连锁扩张势头。但在体验新业态的同时,人们也呼吁,临期食品要想持续发展,需格外关注质量问题,统一的监管标准亟待建立,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3月13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临期食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引发了一股“临期消费风”,也催热了临期食品市场。之前,在市场上流通的临期食品大都是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而临期生鲜食品则是一种特殊的临期食品,因为普通生鲜食品大都没有固定的保质期的规则和标签,判断生鲜的新鲜度、质量等主要凭上架时间等信息以及消费者“望闻问切”等经验。临期生鲜食品处于新鲜期、保质期的终末期,与其他临期食品相较,把控临期生鲜食品的保质期临界点,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临期生鲜食品给经营者自我管理、消费者维权和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课题。

  据媒体报道,去年6月,大润发超市山东济南“省博店”被曝出“发臭隔夜肉洗了卖”“变质肉绞馅灌香肠”等乱象,一名大润发员工还表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并再三嘱咐暗访记者,如果有客人问新不新鲜,千万不能明确回答,就说“你自己看,自己挑”。在普通生鲜食品销售场所尚存在销售发臭肉、变质肉等乱象,存在着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临期生鲜食品市场,如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保障临期生鲜食品的质量,无疑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临期生鲜食品,质保不能过期。给临期生鲜食品制定“临期保质标准”,给临期生鲜食品的销售定规矩势在必行。市场监管、农业等部门可与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共同探索、研究,针对水果、蔬菜、鱼、肉类等不同的生鲜食品给出对应的新鲜度或品质评估判断标准,这一标准应包含生鲜的采摘时间、宰杀时间、上架时间、色泽、外观、气味、性状变化、贮存环境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临期生鲜的品质评估判断标准和变质标准。经营者应开辟专门场所或区域销售临期生鲜食品,并显著标明“临期生鲜”字样,在容器上标注临期生鲜食品的采摘时间、宰杀时间、上架时间、贮存温度等信息,让消费者心中有数。经营者应建立临期生鲜食品退出制度和经营台账制度,定时进行检查,发现不宜销售的及时清理下架,并详细记录临期生鲜食品的来源和去向,使临期生鲜食品的经营数据与上游普通生鲜的经营数据和下游清理下架的数据相衔接,形成管理闭环。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加强对临期生鲜食品市场的检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利用行政处罚、移交司法、曝光问题、信用惩戒等手段追究把临期生鲜卖成“过期生鲜”的商家的责任,倒逼商家增强法律意识、自律意识,严守底线,规范营销行为,为消费者营造更加透明、诚信、安全的临期生鲜消费环境。

  临期生鲜食品市场的出现迎合了消费者的价格需求,给消费者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能降低企业的损耗和成本,符合反食品浪费法治精神。给临期生鲜食品定好“保质标准”,确立经营规矩,有利于更好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