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种草消费背后的消费陷阱

2022-03-16 00:00:00 法治新闻 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针对“虚假种草”地下产业,有关部门应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抓住平台这个“牛鼻子”,对网购行为实施专项管理,全程监控,发现异常网络“种草”情况,及时介入,依法除“杂草”。

  朋友聚餐,上大众点评搜索附近推荐;买化妆品,翻翻小红书他人笔记;入手电子产品,打开知乎看看专业人士建议……据媒体报道,如今,“种草”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加入,“种草消费”蔚然成风。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代写代发、虚构消费经历的“笔记”“测评”悄然出现,诱导甚至误导人们的购物决策,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了公众的质疑。受访专家们表示,“虚假种草”以分享为名,实为变相营销,透支了“种草”的信任根基,破坏了网络生态和市场秩序,亟待规范整治。

  “种草”一词源于美妆圈,指的是网络上的时尚达人分享推荐某一商品,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不少购物平台、网站都推出了用户“种草”笔记分享功能。即便互不相识,但通过分享“种草”笔记、了解产品口碑、探讨消费体验,大家就能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收获认同感与归属感。如果推荐的商品被他人选购并认可,内心也会十分愉悦。但随着“种草”笔记越来越受网购者欢迎,许多人成为职业“草民”,有人因此走入歧途,炮制完美“用户体验”,虚构质量“好评”,打造虚假的“网红”商品和服务。

  从表面上看,网络“种草”产业,造就了一批收入可观的职业“草民”,也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虚假种草”笔记分享,实质上是为虚假广告“代言”,职业“草民”“种”出的是虚假的“网红”商品。以至于“虚假种草”已经形成了一种地下产业,最终被蒙蔽的是广大消费者。调查显示,78.2%的受访者有被网络“种草”坑过的经历。

  网络“种草”成为地下产业,不仅推高了网购成本,而且误导了消费者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网购平台雇人“种草”,在网上进行虚假的“好物分享”,等于聘用评论师进行虚假的评论,属于虚假宣传行为,违反了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交易原则,其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根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利用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相关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更需要警惕的是,“虚假种草”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更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如果越来越多的商家只关注“文案”、聘请“网红”,忽略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长此以往,不利于市场和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且随着消费者受骗次数的增多,也会导致社会整体信任水平的下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针对“虚假种草”地下产业,亟须监管依法除“杂草”。有关部门应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配备专职执法人员,抓住平台这个“牛鼻子”,对网购行为实施专项管理,全程监控,发现异常网络“种草”情况,及时介入。对于虚假“好物分享”行为,对涉事网购平台的网页进行“屏蔽”,对虚拟出来的“好评”进行“清空”。对于违规发布大量网络“种草”信息的网购平台及网站,采取列入失信“黑名单”等惩罚措施,形成震慑效应,引导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与完善内容筛查机制,主动为用户“填坑”。行业协会可以研究制定相应的规章和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对网红、达人等群体而言,要树立诚信意识,确保推荐商品和服务真实可靠,从而收获长期的信任与支持。消费者要理性“种草”,同时积极参与监督,发现线索主动投诉举报,让“虚假种草”无处遁形。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