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消”字号抗菌制剂非法添加乱象,必须提高违法成本,让违规企业付出沉重代价,从源头杜绝非法添加行为。要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全面梳理办案中反映出来的“消”字号产品生产、检测、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机制漏洞,推动行政机关及时完善机制、堵塞漏洞,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于主观过错严重、危害后果严重的违法犯罪者,通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让违法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让其痛到不敢再犯。
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最高检第八检察厅近日挂牌督办了一批“消”字号产品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药物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据介绍,抗(抑)菌制剂作为消毒产品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但是其中违规添加化学药物,则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导致产生耐药菌株、影响水盐代谢等一系列副作用。(2月20日新华网)
去年初,一则“5个月大女婴因使用抑菌霜变成重达22斤‘大脸娃娃’”的消息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有家长从市面上购买到的多效特护抑菌霜激素超标,给5个月大的孩子使用后出现了脸肿大的现象,并伴有发育迟缓、多毛等症状。当地卫健委调查后认定该产品卫生安全评价不合格,对涉事店铺罚款并责令其整改。这起案件让人们对于抑菌产品安全性产生广泛关注。
“消”字号产品抗(抑)菌制剂主要为杀菌作用,属于卫生消毒用品范畴。所谓“消”字号,是经地方卫生部门审核批准的卫生批号,相比“妆”字号“药”字号产品,“消”字号产品的门槛则低很多,由地方卫生部门审批,不需要临床试验。因此,有不法商家“自作聪明”,注册申请“消”字号生产许可证,然后偷梁换柱,擅自添加激素等化学成分,生产宣称具有护肤功能或治疗效果的产品。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消费警示:当前市场上“消”字号产品存在的主要乱象包括生产过程违法添加、广告宣传存在误导等问题。建议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谨慎挑选。
必须要强调的是,遏制“消”字号抗菌制剂非法添加乱象,不能单靠消费者擦亮眼睛,必须提高违法成本,让违规企业付出沉重代价,从源头杜绝非法添加行为。“消”字号非法添加之所以禁而不止,与违法成本较低有关。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施行的消毒管理办法,禁止生产经营产品卫生安全评价不合格或产品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消毒产品,违者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相比违法企业铤而走险,无视消费者身体健康,使用非法添加药物获得的利润,最高5000元的罚款相对较轻。
提高违法成本,除了加大处罚力度外,还要追究企业的赔偿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产品质量法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在这方面,消费者个体的维权很重要,检察部门的公益诉讼更不可或缺。一方面,要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全面梳理办案中反映出来的“消”字号产品生产、检测、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机制漏洞,推动行政机关及时完善机制、堵塞漏洞,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对于主观过错严重、危害后果严重的违法犯罪者,通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让违法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让其痛到不敢再犯。要通过加大自办案件力度,示范引领各地加大药品安全公益诉讼办案力度,将药品生产质量、非法经营、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办案重点。要加强与卫生健康、药品监管等部门沟通协调,适时联合开展专项监督活动,落实案件会商和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形成药品安全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