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消费需警惕信息泄露风险

2022-03-02 00:00:00 法治新闻 0
  

近日,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两份指引性规则,其中一份对消费者诟病较多的扫码点餐做出了规范指引,要求店家提供扫码点单时,不得强制要求消费者对手机号、微信号等个人信息进行注册或授权,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对于经营者违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监管部门将进行查处。目前指引文件仅针对餐饮企业,不少消费者建议推广到更多领域。(2月23日《中国经营报》)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扫码消费已经成为很多消费场景中的标配。移动互联时代,离开手机和网络很多人可能寸步难行,无法购买商品。而举起手机“扫一扫”便可点餐、消费、支付的场景无疑带来很多便利。但是,经营者将“扫码”设置为消费门槛,用“不扫码就不能提供服务”的方式变相逼迫消费者扫码,显然于法无据,不仅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更涉嫌侵犯个人信息权。因此,有必要对扫码消费予以规范,以免其沦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挡箭牌以及泄露隐私的黑洞。

  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决定是否购买或接受的权利。需要明确的是,经营者不享有“自主选择权”,其无权挑选消费者,也无权要求消费者必须通过扫码进行点餐或消费。据报道,已有商家因为拒收现金而被人民银行处以罚款。由此,要求消费者扫码支付,或者先关注后消费等,实际上是限制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据近期媒体报道,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银行依法对32家拒收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处罚金额从1000元至10万元人民币不等,被处罚的单位包括水电、燃气、物业缴费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停车场、保险公司、连锁餐饮、医疗机构等。

  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强迫扫码消费的弊端不仅在于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更属于变相要求消费者关注其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获取个人信息,进而收割流量和关注。特别是,一些微信公众号在“吸粉”之后可能收集、利用消费者的微信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擅自向消费者推送广告等,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隐患。并且,这类行为已经涉嫌侵权和违法。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除为订立合同所必需,或为履行法定职责,或为应对突发事件等特定情形的,利用个人信息时,需取得个人在充分自愿、知情前提下的同意,且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是消费了一顿饭钱,就可能因为扫码而丢失了个人信息,特别是个别商家根本不告知消费者将搜集利用哪些信息,令人防不胜防,必须加以监管。因为,一些经营者囿于技术和能力限制,根本没有条件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以至于“黑客”可轻而易举地突破防线窃取并出卖、非法使用这些信息。一些消费者稀里糊涂,不知道扫码的后果,不明就里地被动交出个人信息,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信息互联互通时代,个人信息的作用和价值非常大,也更容易被不当利用。而扫码消费看似小事,实则涉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个人信息安全。对此,既需要消费者敢于向扫码消费说不,也需要消费者协会依法维权,以及相关部门制订行业规则,对扫码消费的标准和规程,个人信息的收集标准予以明确,并切实杜绝强制扫码,提供多种选择,禁止擅自搜集信息等。

  当技术越界,便利成了不便,规范必须提上日程。引导和惩处双管齐下,帮助商家在利弊之间找到平衡点,保护买卖双方的权益,是行业良性发展的题中之义。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