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云南大理州、江西南昌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议事场地搬进农家小院、楼宇小区,定期听民声、解民忧,让圆桌会、院坝会成为党员为民办实事的大平台,为加强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常态化精细化作了积极有益探索。(中国组织人事报)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知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是各级政府都必须答好的“必答题”。不论云南大理州组织的书记院坝协商会,还是江西南昌市创新开展的“幸福圆桌会”,都是把会开到群众家里,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打通了连接民心的“最后一公里”。
体察民意,让一线干部“沉”到基层。问题来自基层,更反映着民生。将其及时有效反馈到上级部门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需要有能力、有水平、能吃苦的“一线”干部做“传声筒”,打通连接政府和民生的“堵点”。不论是政府主动“下沉”,把会开到百姓家里,还是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直接对接民生,都是为了更好地倾听民意,解决百姓问题。这就需要选派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热情的干部到基层服务,帮助百姓把问题反馈上来。
连接民心,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有“离群众最近、听群众最多、和群众最亲”优势,能收集汇总好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坚强的基层堡垒,更要发挥“指挥部”的作用,集合各方力量、调动各部门资源,集中处置问题,提高办事效率,全程跟踪、全程督促、全程反馈,给老百姓最满意的答复。
解决民忧,致力于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群众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政府做到精准施策,确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努力做到治理方式的精准化、治理要素的细致化。全面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化,在缩小管理范畴的同时,更需要激发市场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唱好政府、市场、社会、群众共治的“大合唱”。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好的注脚。让治理重心“沉”下去,社情民意才会“浮”上来,人民群众才会满意。(李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