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行业乱象亟待规范

2021-11-27 00:00:00 法治新闻 0
  

随着“剧本杀”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浸于“社交+游戏”的体验之中。但是这一新兴市场的快速扩张,也伴生了入行门槛过低、审核把关缺失、版权保护不足等行业乱象,争议热度居高不下。(11月14日《法治日报》)

  “剧本杀”市场日益火爆,由此产生的乱象令人担忧。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创新项目,“剧本杀”以剧情沉浸式体验为卖点,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让消费者以角色代入的方式破解悬疑,演绎爱恨情仇,感受新鲜、刺激,丰富了消费者的娱乐感官。同时,“剧本杀”也拓展了文旅产业路径,成为推动娱乐市场发展的一台新“引擎”。然而,“剧本杀”市场还处于无序发展的阶段,泥沙俱下,呈现出诸多乱象,不仅给消费者权益埋下了隐患,也妨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据报道,一些“剧本杀”情节中含有色情、低俗内容,设计了“过火”的语言或动作,疯狂试探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有的商家把色情低俗当成引流的秘密武器,刻意向玩家推销兜售“小黄本”,有的玩家别有用心地参加带“色”的“剧本杀”游戏,甚至要求商家安排长相好看的异性玩家组局,不明就里的玩家体验此类“剧本杀”后,身心健康很可能受到损害。实际上,一些带有色情内容的“剧本杀”已经不仅仅是打法律的“擦边球”,而是达到了淫秽物品的标准,相关剧本创作者、商家已经涉嫌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退一步讲,即便有些涉黄“剧本杀”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也会对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产生负面影响。除了低俗,很多“剧本杀”还带有暴力、血腥、迷信、恐怖、欺诈等“重口味”特性,甚至篡改历史,抹黑英雄人物,尽管暂时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感官,却违背了公序良俗和社会良好风尚,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放出不健康、不文明、不阳光、不积极的反向教育信息,很容易对消费者形成误导,把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带歪。有的玩家在体验了含有诱导、欺诈、对骂内容的“剧本杀”后,表示“不再相信任何人”。

  抄袭则是“剧本杀”市场尤其是低端“剧本杀”市场的一个通病。剧本创作者之间不仅相互抄袭,还会抄袭现成的小说、影视剧作品。原创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影响了剧本原创的积极性,也制约了高质量剧本的产出,制约了“剧本杀”市场的“原料”供应。

  “剧本杀”不能成为“乱象杀”,不能成为“价值杀”“权益杀”。近期,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发出倡议,要求沉浸式娱乐行业的广大经营者全面开展内容安全、生产安全自查、自管工作,不踩红线、培育向上向善的沉浸式娱乐文化。

  规范“剧本杀”不仅要有倡议,还要有监管行动;不仅要有行业自律,还要有强有力的他律。相关职能部门可参考影视剧监管模式,对“剧本杀”经营实行专项许可或备案制度,加强对“剧本杀”内容的审核监管,并拉出“剧本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划清“剧本杀”的营销底线,不允许含有“负面清单”内容的“剧本杀”进入市场,已经入市场的“剧本杀”,被排查出“负面清单”内容的,责令其下架。按照年龄标准对“剧本杀”实行分级管理,将一些“剧本杀”设为限制级,给未成年人构筑一道安全墙,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规则,依照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剧本杀”原创内容的定性和保护,鼓励支持原创者积极维权,呵护“剧本杀”市场的原创力、发展力,让“剧本杀”这种新兴产业能保持健康长远发展。(□李英锋)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