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城子坦司法所法治服务扎根基层
该司法所培树了独臂调解员王家汉这一典型代表,让基层依法治理的“和融”新风吹遍街巷田间,成为新时代司法所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样本。
锚定“平台筑基”,打造“和融坊”创新品牌
新时代司法所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打破服务壁垒、整合治理资源、更好服务群众。城子坦司法所深刻把握基层矛盾“多元性、突发性、关联性”特点,主动联合东老滩社区,打造集“居民评理说事点”“家和邻里亲”“调解工作室”于一体的“和融坊”综合服务平台,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中枢”。推动派出所、平安办、社区“两委”等力量向“和融坊”集聚,司法所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指引等服务,指导制定《说事议事规则》,明确“先倾听、再评理、后化解”的标准化流程,让居民有说理的地方、疏解的渠道。同时,将“和融坊”定位为矛盾预防化解的前沿阵地,建立日常排查、线索上报、初步调处、分类分流机制,由司法所联合王家汉等“法律明白人”定期开展矛盾排查,将排水纠纷、土地边界争议、邻里口角等“小问题”第一时间引入“和融坊”化解,从源头避免矛盾升级。东老滩社区林某与华某的“土堆纠纷”,正是通过“和融坊”的即时介入、快速化解,实现定分止争。
聚焦“能力提升”,培育“法律明白人”骨干力量
基层治理效能的高低,取决于一线力量的专业度。城子坦司法所将“法律明白人”培育作为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王家汉为骨干,通过“培训+实践+帮带”模式,打造一支“懂法律、懂乡情、懂调解”的基层法治队伍。针对基层多发的邻里纠纷、土地争议、家庭矛盾等问题,司法所靶向定制培训计划,定期为“法律明白人”专题授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开展“案例教学”。同时,将王家汉调解的“孙家兄弟排水纠纷”“叔侄道路争议”等真实案例作为教材,分析如何找法律依据、如何抓矛盾症结、如何用乡情感化,让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调解方法。除了“课堂教学”,更注重在实战中锤炼队伍能力。王家汉等“法律明白人”积极参与联合调解,例如牟西屯梁某与张某的占地纠纷中,司法所带着王家汉现场学习土地测量流程、法律文书制作,手把手讲授如何固定证据、如何用法律法规说服当事人;鼓励王家汉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社区其他“法律明白人”参与日常排查,分享找准症结、转移焦点等调解技巧,形成一名骨干带动一支队伍的良性循环。如今,王家汉已从义务帮忙的热心人成长为持证上岗的“法律明白人”,更总结出巧借外力、找准症结、转移焦点、激活乡情的“四式调解法”,成为基层调解的活教材。
深化“机制创新”,构建全链条矛盾化解体系
新时代司法所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城子坦司法所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构建排查、联动、调处、回访全链条矛盾化解机制,让矛盾化解有章可循、有始有终。在破解“单打独斗”困境上,多部门联动机制成效显著。针对复杂矛盾涉及多主体、横跨多领域的特点,“四所一庭”联动机制作用凸显。在王家汉主导调解案例中,有40%的纠纷通过联动机制化解。以隋东屯孙家两兄弟因排水问题反目为例,司法所解读相邻排水权法律规定,派出所到场稳定双方情绪,社区协助勘察排水路线,最终制定“分时段排水、共同维护管道”化解方案,巧用“法理情”化解矛盾。在防止矛盾“反弹回潮”上,闭环回访机制筑牢防线。司法所深知“调解不是终点,和谐才是目标”,每次调解结束后,王家汉等调解员都在15日内进行电话回访或上门回访,了解当事人履行协议情况、是否存在新的诉求;对涉及土地边界、排水等易反复纠纷,司法所还会定期“回头看”。如吴某与张某的土地边界纠纷化解后,司法所指导两人在边界埋石立界,并在半年内进行两次回访,确保“各让50公分”的约定落地,真正实现事心双解。
彰显“治理成效”,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司法所能力建设好坏,最终要以“群众满意、治理有效”来检验。在城子坦司法所的推动下,东老滩社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60%,调解率达100%,成功率高达98%,连续多年实现“信访案件零发生”,无“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牢牢守住了基层平安底线。与此同时,通过“和融坊”日常普法、王家汉“以案释法”等形式,居民“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显著增强,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以司法所能力之“强”,筑基层治理之“基”,从“和融坊”特色品牌创建到王家汉典型培树,从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到法治理念的“生根开花”,城子坦司法所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司法所不仅是法治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赋能者”。随着新时代司法所能力建设的持续深化,普兰店区各基层司法所必将在基层依法治理的画卷上书写更多更好的“法润民生、和融共生”生动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