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个别青少年沉迷于游戏、短视频等网络App,耗费了过多时间精力,不宜身心。每到暑假,多数父母看到子女整日抱着手机不撒手的日常就无比担忧。
其实,随着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未成年触网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比较关心、关注的话题。
未成年人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伴随着他们成长,是他们认识世界、日常学习、交流沟通、休闲娱乐的有效途径和便利生活的重要工具、“第六感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在针对全国18岁以下在校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其中小学生普及率达到92.1%。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3.7%,较2019年(32.9%)提升0.8个百分点。
相比于让未成年“断网”的偏激做法,如何正确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科学合理使用网络及网络产品才是明智之举。
其实,为了让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围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国家早已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多部法律。国家新闻出版署多次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央文明办等4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国家网信办还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与此同时,国家网信办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最高检的“检爱同行共护未来”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监督专项行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未成年人保护格局正在形成。
有目共睹的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实施以来,各有关部门采取多项务实举措,推进“网络保护”落实落细。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行业的高速崛起,青少年如何合理使用短视频产品的问题也使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根据第三方机构Quest Mobile发布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显示,2022年6月,微信视频号月活规模突破8亿,抖音为6.8亿,快手3.9亿。
为了让青少年更好的使用短视频产品,各大短视频平台也各显其能,甚至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纷纷上线“青少年模式”。
以抖音平台为例,2021年9月起,推出平台史上最严青少年模式,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同时,抖音也在持续建设青少年模式优质内容池,在“萌知计划”和“星河知识计划”等助力下,青少年模式内平均每天新增优质内容9146条。
可以看出,短视频平台通过严格的实名认证、漏洞防范机制、亲子平台的系列优化等举措,最大限度防止各种漏洞,并不断加大优质内容的投入,让孩子理性触网,健康上网。除抖音外,视频号等头部短视频平台也在加大相关管理力度。
大部分家长表示,在接入防沉迷系统后,孩子玩游戏时长明显减少。尽管防沉迷措施初见成效,但仍有部分未成年人未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这些“聪明”的孩子使用父母的身份证注册账号,因此未被纳入防沉迷识别范围。还有少数未成年人在第三方平台购买、租用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
对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多处作了明确规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中,明确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在预防和干预沉迷网络方面的职责,以及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各方面预防沉迷网络的义务。
而在“家庭保护”一章中,明确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相关监护职责,如第16条规定“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第17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
在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家长的监护职责必不可少,也是保证青少年正确健康使用互联网的重要一环。对于缺乏缺乏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触网,我们在强调强化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同时,更应该呼吁广大家长做好“引导之职”。何为言传身受,倘若父母陷入手机网络不可自拔,又怎会产生说服力劝导孩子。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多花一些心思在陪伴孩子上,并在教导孩子成长学习的过程中以身作则,方能起到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孩子们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呼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管共治,依法履行好应承担的监护或管理职责,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