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强制使用现象调查

2021-12-22 00:00:00 法治新闻 0
  “请扫桌子上的二维码点餐。”

  眼下到餐厅用餐,你是不是也常会遇到有些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不提供现场菜单、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的情况呢?事实上,只可扫码点餐曾被中消协点名批评: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并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尤其对于老人、未成年人等群体造成了消费阻碍。然而,记者这两天走访却发现,在我市不少餐厅,扫码点餐仍是唯一选项。

  市场调查:“只可扫码点餐”的餐厅不少

  日前,记者来到大连兴工街附近某大型商场内的一家湘菜餐厅,每张餐桌上都贴着二维码标志。当记者提出“想要看看餐单”时,服务员将记者带到一张空桌前,指着桌上贴着的二维码说:“咱们餐厅是电子菜单,扫码就能看到。点菜也是扫码点。”记者询问:“你们没有纸质菜单吗?”对方回答“对”。记者使用手机微信扫码后,平台立即跳转出一条信息:申请获取你的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记者询问身旁的服务员:“这一步不能点‘拒绝’是吗?”她迅速回答:“对。”

  在泉涌街附近的一家串串香餐厅,记者落座后看到,桌子上粘贴着一份菜单。当记者询问点餐方式时,餐厅服务人员立即表示必须扫码点单。记者扫码后发现,该二维码跳转的是这家餐厅的微信公众号,必须先关注,之后才能点餐,且点餐时会索取记者的“位置信息”。在如意街路旁的一家川味火锅店里,记者提出想看菜单点餐,得到的回答也是“我们店是扫码点餐的”,同样没有提供纸质餐单和人工点餐服务。在西安路附近的一家烤肉店,记者“看看菜单”的要求迅速换来了一份纸质菜单,然而伴随而来的还有服务员的一句叮嘱:“这上面的价格有的现在有些变动了。”那如何能看到最新的价格呢?回答是“新的只能扫码(进入点餐环节)看”。而点餐方面,服务员也直言“不用纸质菜单点菜了”,扫码点餐是唯一的方式。

  中消协态度:“只可扫码点餐”侵害消费者权益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大多数商家愿意使用手机点餐系统,一是方便门店管理,二是能通过手机自助点餐节省部分人工成本,三是可以“引流”,比如有些餐厅使用让消费者授权登录并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自助点餐系统的方式,之后餐厅就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优惠、新品推荐等起到引流及增加顾客黏性的作用。

  对此,腾讯公司近日已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并将于2022年1月17日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扫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

  而中国消费者协会早在今年3月就曾对“只可扫码点餐”发表了如下观点:

  一、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到餐厅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

  二、仅提供“扫码点餐”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三、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

  四、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阻碍。由于智能手机操作的复杂性,扫码点餐并不具有普适性。老年人、未成年人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扫码点餐过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实现。

  消费者意见:希望餐厅提供现场菜单、保留人工点餐

  采访中,多数消费者向记者表达了“希望餐厅保留现场菜单和人工点餐”的意见。

  市民程女士说:“在餐厅里扫码点餐,是给消费者添加了麻烦,原本到店里看着菜单就能点菜,变成了消费者需要先操作一通手机才能点菜,程序更加繁琐。而且手机点菜需要一页页翻找,页面显示的菜里有些什么食材也看不到,想询问一下也找不到人。”市民洪先生表示:“保留现场菜单和人工点餐一方面能照顾一下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年人,另一方面也需要照顾到顾客的不同需求,比如有的人需要忌口等等。”而市民孙女士则提出:“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获取个人信息让我比较反感,会担心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因此保有人工点餐很有必要。”

  ---------记者观点---------

  科技的前进

  带来的不能是服务的倒退

  在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思维的双重推动下,“扫码点餐”的诞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之必然。相较于传统的“人—人”交互服务模式,一枚小小的二维码,对于餐饮业主和一些消费者来说,在“高效”“快捷”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否认的优势。然而,眼下正愈演愈烈的前者对后者的完全取而代之,却是极不可取的。

  “扫码点餐”为何不能是“单一选项”,从法律层面,中消协发表的观点已经说得很明白,不再赘述。

  “增加”与“替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扫码点餐”这种新的服务方式的出现,本应是对店面服务做的“加法”,但一些商家却把它仅仅视为节省人力成本、方便管理、收集数据用于下一步精准营销的工具,进而采取取消现场菜单、人工点餐,试图逼迫和教化所有消费者被动适应,自私自利地将“加法”做成了“减法”。

  餐饮行业,说到底还是服务行业。服务,当以消费者为本,如此“替代”,商家更多的只是考虑到了自身;服务质量,当以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为衡量之根本,如此“减法”,减出了消费者的无从选择,减出了对智能手机使用不便的老年人和孩子的技术歧视,减没了服务行业本应具有的“人情味儿”。

  单一的、没有选择的服务,其实是对服务的概念颠覆。“扫码点餐”,一项由科技驱动的新型服务模式,不能最终带来的反而是服务的倒退。商家们应该努力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数字化手段要升级,传统点餐服务也不能“掉队”;在数化字餐饮“快节奏”发展中,也要给“慢需求”留有充足空间。(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孟楠)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