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神木温情调解抚养纠纷守护孩子完整爱
2018年原、被告协议离婚时,约定一双儿女均由被告抚养。可后来,探视权的“梗阻”、双方生活条件的变化,让已经消解的矛盾再次升级扩大。原告认为自己的条件更适合抚养孩子,被告则强调能给孩子优越的物质生活,在家庭辅导、教育资源上给予更好的条件……法庭上,两人翻出过往旧怨互相指责,吵到面红耳赤,孩子却没人关注,孩子在这场“争夺”里,眼神越来越怯,笑容越来越少。
承办法官深知,抚养权纠纷的核心,不是“父母谁赢”,而是“孩子需要什么”。她没有急着下判断,而是做了三件事。
用“平等姿态”破冰。法官没有坐在审判席上,而是搬来椅子,和原、被告围坐成小圈。这个动作,让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人瞬间愣了——原来法官不是来“判对错”,而是来“解心结”的。
用“孩子视角”敲醒父母。“你们吵得面红耳赤时,想过孩子在学校被同学问‘爸妈为什么总吵架’的难堪吗?”法官一句话,让两人沉默。他们看着法官对二个孩子的谈话笔录上写着“我希望爸爸妈妈像以前一样好”,稚嫩的字里,藏着说不出的委屈。
用“法律温度”厘清方向。法官没有生硬地念法条,而是结合民法典中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规定,把“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当孩子生病时,谁能第一时间陪在身边?当孩子遇到学业困惑,怎样的陪伴才是“有效支持”?变更抚养权不是“剥夺一方的爱”,而是让孩子在“更适合的环境”里成长……
这些话,像一把把小锤子,慢慢敲碎了两个人的固执,两人终于明白,固执己见的“爱”,可能会把孩子推向孤独的深渊,而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为人父母最该坚守的初心。
调解到最后,原、被告终于愿意放下对立。原告不再阻拦探视,还主动说“你周末接孩子出去玩,我给孩子准备好换季衣服和爱吃的零食”。被告也体谅原告“你工作忙但能辅导学业”,愿意配合孩子的学习规划。
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方案”,女儿由原告抚养,儿子由被告抚养,各自承担抚养费,同时互相享有探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