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调解员王坤泉以法治温度守护基层和谐
1963年出生的王坤泉,自1988年穿上警服,便与基层群众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治安巡逻、接处警情、矛盾调解……在他的公安生涯里,始终坚守在最贴近群众的岗位上,将法律知识与群众智慧融入日常工作。
2016年9月,以王坤泉名字命名的“老泉毛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经过多年规范化建设,工作室形成了“法治为基、情理为桥”的鲜明特色,尤其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通过“警调对接”机制,工作室高效承接各类纠纷,将法治思维融入每一次调解中,因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命名为省级调解工作室。为了让调解服务更贴近群众,工作室还不断延伸触角,在梧桐街道第四联勤片区三治联动中心、凤凰湖联勤警务站等阵地设立服务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说理的地方”。
在王坤泉的调解词典里,“依法”是底线、“用情”是温度。曾有一起让社区干部头疼不已的邻里纠纷:楼上孩童活动噪音扰了楼下安宁,楼下住户一气之下用震楼器反击,矛盾迅速激化。王坤泉接案后,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到现场了解情况,倾听双方诉求。他发现,双方都因“被打扰”而心生怨气,却忽略了法律边界与邻里情谊。
调解现场,王坤泉耐心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一方面向楼上住户释明其有责任采取措施减少噪音,维护邻里和睦;另一方面明确告知楼下住户,使用震楼器已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能面临警告或罚款,情节严重还会拘留。法理讲清,情理讲透,双方终于冷静下来,楼上承诺整改,楼下当即停用震楼器,一场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就此化解。
面对夫妻矛盾这类“家务事”,王坤泉则更注重“法为纲、情为线”。他深知婚姻家庭纠纷的复杂性,总是先依据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相关规定明确法律底线,再用“情感疏导”打开心结。“夫妻相处,不必执着于对错输赢,多些情分更为重要。”这是王坤泉调解时常说的话。质朴却充满智慧的话语,打动了许多濒临破裂的家庭,让他们在法律的底线之上,重新找回往日的和睦。多年来,经王坤泉调解的当事人,不少事后还会主动和他分享生活的新变化,这无疑是对其“以情暖家、依法促和”调解理念与实践的最高赞誉,也有力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只要群众需要,我就继续干下去。”2023年,王坤泉正式退休,但他手中的调解工作从未停歇。2024年,“老泉毛调解工作室”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817起,成功率高达99.75%,群众满意度100%。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对他总结提炼的“快断和”(快速响应、果断介入、和谐化解)工作理念实效性的最好证明。
如今,年过六旬的王坤泉依然奔走在调解一线,脚步或许不如从前轻快,但眼神里的热忱丝毫未减。他用自己的坚守证明:法治的力量,既在条文里,更在基层调解员一次次俯身倾听、法理相融的实践中;和谐的根基,既在制度上,更在百姓对公平正义的真切感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