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民生与法网
广告
首页 > 网络舆情 > 正文

【转型中国】致远纪念舰:复生与长存
2014-09-24 14:21:25   来源:新产经   评论:0 点击:

  《新产经》杂志  文|李娟  世昌世昌乘致远,最猛鸷,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世昌誓死敌。...
  《新产经》杂志

  文|李娟

  世昌世昌乘致远,最猛鸷,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世昌誓死敌。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世昌遂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鱼雷,锅船裂沉。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经远管带总兵林永升、超勇管带参将黄建寅、扬威管带参将林履中并殒于阵。

  事闻,世昌谥壮节,馀皆优恤。世昌既死,诸船或沉或逃,遂不复成军。世昌临战以忠义相激励,死状尤烈,世与左宝贵并称双忠云。

  ——节选自《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列传二百四十七

  史料中描述的战争场面,即是发生于距今120年前的“大东沟海战”。作为甲午战争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北洋舰队虽遭遇突袭最终惜败,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水师将士奋勇抗敌的英姿,却被无数次重述于各类文艺作品。如果说威海之败留给国人的是持续至今的痛楚与反思,那么大东沟海域一战,理应以中华民族英勇无畏之抗敌精神而被国人铭记。

  邓世昌及致远舰将士的事迹,是这场战役中最为国人熟知的片段。在120年的时间里,忠勇之战魂虽长眠于大海,却并未被国人遗忘。

  打捞工作屡遇波折

  致远舰的沉没位置,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大鹿岛西南16.9公里的海域。该舰的打捞工作,最早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1937至1938年,日本侵略者曾组织打捞过致远舰的一些物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关部门曾先后多次试图寻找和打捞,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3次。

  第一次发生于1988年,辽宁省文化厅筹集资金,组织人员进行打捞,但在探摸时一名潜水员不幸遇难,打捞工作就此搁浅;第二次在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了“中日甲午黄海海战致远号战舰打捞筹备办公室”,打捞在甲午中日黄海海战中沉没的致远号等4艘战舰,但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此次打捞工作又遭搁置;第三次为1997年,国家有关部门成立了“国家打捞致远舰办公室“,委任全国人大常委张序三中将为总指挥。打捞人员进行了为期122天的探摸工作,但由于船体深沉水底时间太久,那次探摸仅获得了一些铁器,之后不了了之。

  2004年6月17日,丹东东港接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停止合作打捞“致远舰”和建立中日甲午海战纪念馆;加强对“致远舰”沉船地点的保护,确保其安全,避免水下文物遭到人为破坏。负责“致远舰打捞计划”筹备工作的东港市政府办公室表示,丹东、东港两级政府要将致远舰沉没地点公布为水下文物埋藏保护区,为今后调查发掘工作做好准备。

  至此,致远舰打捞行动基本宣布搁浅。2010年全国两会上,民革辽宁省丹东市委副主委陈德委员再次呼吁,打捞致远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前,据媒体报道,随着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辽宁省丹东市一些民间人士已自发筹集资金,搜集相关文物、史料,将在大东沟口一长约5公里的海堤南端面朝古战场之处,建造一座甲午海战博物馆,预计开馆时间为2015年9月。在此之前,作为博物馆的一部分,将有一艘致远舰的1:1比例复制舰,于9月17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爆发纪念日当天下水,停泊于丹东港西南航道出海口处。

  “复活”的致远舰

  2014年7月10日上午10时,“致远”纪念舰安放龙骨仪式在丹东船舶重工基地造船船台上举行,标志着“致远”纪念舰的建造工程进入全力开动的冲刺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当初的致远舰制造商——现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已无法找到最原始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根据现存的致远舰外观的历史照片,以及其他档案资料和参考资料,以边出图纸边施工的方式,力保纪念舰于9月17日准时下水。

  事实上,另造模型之说早已有之。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委员王为政出于保护文物原貌考虑,提案应在致远号出水后另造模型而不应该直接对文物进行修补。国家文物局于1998年6月20日做出答复,表示“完全同意”。此外,以1:1比例模型复原北洋水师战舰,致远舰亦非首例。2002年3月,在打捞定远舰方案被否决后,威海市港务局决定按照1:1的比例制造“定远”纪念舰。2003年12月20日,船体建造工程在荣成海达造船厂投产,总投资额5000多万元,2005年4月正式竣工。

  尽管如此,致远纪念舰工程还是受到了质疑。有网友直称“这是花钱复制耻辱”, 认为甲午战争是一段耻辱的历史,花3700万来造一艘纪念舰实属劳民伤财,毫无意义;3700万元的工程资金无论来自何处,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社会财富,用这样一笔大资金,造一艘既不能行驶又不能实用的舰,实在物非所值。若是要纪念甲午海战以牢记国耻,或可借鉴美国对沉没于珍珠港的“亚利桑那”号的处理之法,在海边设坛立碑,定期组织海祭,亦可达到纪念的目的。

  还有人指出,目前威海刘公岛上已有一处甲午战争纪念馆,丹东市再建是否有必要?背后是否存在“政绩”和商机的因素?联想到国内一些场馆,打着教育和科普的旗号,不加论证仓促上马,结果不是门可罗雀,便是被迫改头换面,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深刻。

  对此,“致远”纪念舰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宋沛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作出如下回应:复制“致远”舰是大东沟当地人民和专家学者们自发的行为,3700万的资金由当地多家企业和个人自发筹集,未使用政府任何经费,工程的承办单位丹东船舶重工也是一家民营控股企业;丹东大东沟作为甲午海战的发生地,至今却无一处可以纪念600多名葬身黄海的卫国将士们的场所,建造“致远”纪念舰不仅弥补了这一缺憾,也为丹东地区乃至全国增加一处弘扬民族精神的纪念场所。

  公益的产业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重要时刻,让致远舰“重见天日”的举动,于历史与现实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财力允许范围之内,民间人士以此种方式纪念民族英雄,其弘扬爱国主义的赤诚之志难能可贵,方式妥否,见仁见智。最重要的是,对于甲午战争的纪念应是一种长期的行为,作为其载体的博物馆项目,能否建立自身的造血机制以维持生存,是决定其能否承担起这一任务的关键。据悉,丹东甲午海战博物馆预计占地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落成后规模将超过威海的甲午战争博物院,且博物馆属公益性质,免费对外开放。如此一来,整个博物馆何以维持长期运营?这恐怕才是社会对于包括复制致远舰在内的整个项目存疑的真正原因。

  自2008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试点,此虽更好体现了博物馆的公益性,却也让形式老化、机制落后、资金匮乏等埋伏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问题暴露无遗。在肩负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职责的同时,如何适应文化产业趋势,谋求市场经济环境下自身的生存发展,已成为博物馆经营者不可回避的任务。

  博物馆的社会公益属性,决定了其所提供基本服务的非功利性。然而,公益性并非意味着全部免费,一律由政府财政“埋单”,而是要实现博物馆事业的产业化转型,在开展有益于社会和观众的活动之外,取得合理的经济补偿和收益。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为主题功能的博物馆,只有实现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高效化,才能维持正常运作,进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提高公益服务水准,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民众文化消费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对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多年不变的藏品展品、机械单调的解说方式、呆板缺乏生气的展示方法、模糊昏暗的展场,使得传统的博物馆产品与服务形态愈发难以打动知识水平日渐提高的现代受众。对博物馆的内容与产品体系进行有机创新,增加参与性、体验性设计,建设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产品,似可看作博物馆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致远纪念舰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创造一个情景或一种临场感来达到充分的展示,在此基础上按照历史场景布置内部物品,再现历史建筑或历史场面,实现展物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以此充分吸引参观者。在此基础之上,如能顺应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趋势,提高博物馆的人性化服务标准,向富有亲和力的公众文化休闲场所转变;同时拓展文化产业链,以博物馆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科研成果为资本,吸纳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经营,开展拍卖、会展、图书出版与销售、纪念品开发与销售等多种方式增加商业化收入;此外建立会员制度和相关基金会,通过特定的政策设计让捐赠者享受一定的免税优惠政策,以基金会名义委托博物馆收藏社会捐助的藏品,然后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如此,似可开拓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博物馆经营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上一篇:【转型中国】拷问民族的祭奠
下一篇:慎海雄谈互联网思维:“新闻+创意”要成为媒体融合的常态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