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欺诈行为判个人还是法人
一、医疗欺诈行为判个人还是法人
医疗欺诈行为的责任承担主体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法人。
若医疗欺诈行为是由医疗机构中的个别医务人员单独实施,如故意夸大病情诱导患者过度医疗等,该医务人员需承担相应责任,可能涉及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当欺诈行为是医疗机构法人的决策或管理失范导致,比如医院系统性地虚构医疗服务项目等,法人将作为责任主体承担后果。法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责任,需对患者的损失进行赔偿;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执业许可证等;情节严重的,相关责任人员包括法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总之,具体判个人还是法人要依据欺诈行为的实施主体和性质等来综合判定。
二、民法典关于医疗的条款有哪些
《民法典》中有多条关于医疗的条款。
1. 患者隐私权保护: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医疗告知义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
3. 医疗产品责任:因药品、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三、医生出了医疗事故会怎样赔偿
1. 确定责任: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方式明确医生在事故中的责任程度。
2. 计算赔偿项目:
医疗费:按实际发生的合理费用计算。
误工费:根据患者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确定。
住院伙食补助费: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
陪护费:有固定收入的按误工费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平均生活费计算。
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确定,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
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费用。
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
交通费: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
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
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
3. 协商或诉讼:医患双方可协商赔偿事宜,协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判决赔偿金额。
以上是关于医疗欺诈行为判个人还是法人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