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劳动法是怎么规定裁员
一、劳动法是怎么规定裁员
劳动法对裁员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需满足一定情形,如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等。
裁员程序上,用人单位应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方可裁减人员。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以及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人员。
用人单位依照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若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裁员,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二、按照劳动法裁员怎么办
用人单位按照劳动法裁员,需遵循法定程序并保障员工权益。
程序方面,当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时,用人单位应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若裁减人员不足二十人且占企业职工总数不足百分之十,用人单位可自主决定裁员,但也应依法操作。
裁员补偿方面,用人单位需向被裁员工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此外,用人单位不得裁减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法律规定的特殊员工。若用人单位违法裁员,员工可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是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
三、劳动法仲裁员工怎么办
员工进行劳动仲裁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确认仲裁范围:明确自身权益受侵害情况是否属于劳动仲裁受理范围,如劳动合同、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争议。
2.收集证据:准备能证明劳动关系和权益受损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证、聊天记录等。证据要真实、有效且与争议相关。
3.撰写仲裁申请书:包含双方基本信息、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等内容。仲裁请求要明确具体,事实理由需清晰阐述权益受侵害经过。
4.提交申请: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及相关证据材料。通常是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
5.参与仲裁审理:收到仲裁委受理通知后,按要求参加庭审。庭审中遵守仲裁庭纪律,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并进行辩论。
6.等待裁决结果:仲裁委在审理后作出裁决。若员工对裁决结果不服,在规定时间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整个过程中,员工可咨询专业律师获取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劳动法是怎么规定裁员的相关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