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如何认定合同无效的举证责任
一、如何认定合同无效的举证责任
合同无效的举证责任分配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
主张合同无效的一方需承担主要举证责任。若以合同主体不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无效,需提供证据证明当事人不具备相应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等足以影响合同效力的事实,如相关医学鉴定、行为能力受限的法律文书等。
若主张合同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无效,例如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主张方要提供证明欺诈行为、胁迫手段、误解事实等的证据。像欺诈场景下,应提供欺诈方虚假陈述的记录、双方沟通凭证等;胁迫场景需有胁迫行为的证据,如威胁短信、现场录像等。
若以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主张合同无效,要明确指出具体违反的法律条文,并提供证据证明合同内容与之相悖。对于违背公序良俗,需结合当地风俗习惯、道德准则等,以相关案例、社会舆论等作为辅助证明。
不过,在特定情形下,可能发生举证责任倒置。比如对方掌握关键证据却拒绝提供,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可要求对方承担部分举证责任。法院会综合全案证据和具体情况,准确认定合同无效的举证责任归属。
二、无效合同的情形包括哪些
根据法律规定,无效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合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备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其签订的合同自始无效。
二是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合同。这类合同并非双方真实意愿的体现,不具有法律效力。
三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但如果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合同无效的除外。
四是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公序良俗是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统称,合同不得与之相悖。
五是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此类合同是双方恶意勾结,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应认定无效。
在合同纠纷中,若涉及合同效力认定,需准确依据上述情形判断,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法律的公平正义。
三、能否约定合同无效条件
合同双方可以约定合同无效的条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民事主体可以通过意思自治在合同中对某些情形下合同无效作出约定。
不过,这种约定有一定限制。一方面,约定的无效条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若所约定条件与法律的强制性要求相悖,该约定将不具有法律效力。例如,法律明确规定某些合同类型必须采用特定形式才有效,若约定与之相反的无效条件,将不受法律支持。另一方面,约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代表着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和公共利益,合同双方不能通过约定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只要约定的无效条件符合法律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在约定条件成就时,合同就会按照约定无效。在订立此类条款时,当事人应谨慎考虑,确保约定清晰、合理,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并维护合同交易的稳定性。
以上是关于如何认定合同无效的举证责任的相关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