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合同无效是虚假吗
一、合同无效是虚假吗
合同无效并不等同于虚假。合同无效指合同虽已成立,但因严重欠缺有效要件,在法律上不按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赋予其法律效力。合同虚假通常指合同内容不真实或订立过程存在欺诈等虚假行为。
合同无效有多种法定情形。根据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而合同虚假可能导致合同无效,但并非所有虚假情况都会产生此结果。比如,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而非直接认定无效。
所以,合同无效和虚假有区别也有联系,不能简单将二者划等号。
二、什么样得合同无效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几种合同无效: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无效。双方并非基于真实意愿订立合同,比如为逃避债务虚假签订买卖合同。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但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合同无效的除外。比如违反建筑工程施工资质要求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
4.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这类合同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秩序,如以人身为抵押的借款合同。
5.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无效。例如,买卖双方恶意串通,压低价格损害第三人的优先购买权。
合同无效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仲裁时合同无效吗
仲裁时合同并非当然无效。合同效力需依据法律规定判断,而非取决于是否进入仲裁程序。
若合同存在以下情形,则会被认定无效:一是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是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仲裁程序中,仲裁庭会审查合同效力。若合同被认定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效力,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效力。当事人仍可依据有效仲裁协议,通过仲裁解决因合同无效产生的纠纷,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总之,仲裁时合同是否有效,需结合合同实际情况及法律规定判断,合同无效不必然导致仲裁协议无效,仲裁程序可继续处理相关纠纷。
以上是关于合同无效是虚假吗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华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