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劳动争议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2025-10-04 00:42:26 法律知识 0
  劳动争议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劳动争议诉讼与行政诉讼有多处区别:主体不同,分别是劳动关系双方和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标的不同,围绕权利义务和行政行为合法性;适用法律不同,分别适用劳动和行政法律法规;程序不同,劳动争议需先仲裁,行政诉讼一般无需前置;举证责任分配不同,一般谁主张谁举证,部分劳动争议用人单位举证,行政诉讼被告举证。接下来民生与法治网小编将为您介绍相关内容。

   一、劳动争议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劳动争议诉讼与行政诉讼存在多方面区别:

   一是诉讼主体不同。劳动争议诉讼主体是劳动关系双方,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行政诉讼主体是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例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二是诉讼标的不同。劳动争议诉讼主要围绕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争议,如工资、加班、辞退等问题;行政诉讼则是针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比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为的合法性。

   三是适用法律不同。劳动争议诉讼主要适用劳动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行政诉讼适用行政诉讼法以及相关行政法律法规。

   四是处理程序不同。劳动争议需先经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服才可提起诉讼;行政诉讼一般无需前置程序,当事人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直接依法提起诉讼。

   五是举证责任分配不同。劳动争议诉讼中,一般遵循“谁主张,谁举证”,但部分情形下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行政诉讼中,被告行政机关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二、劳动争议诉讼有效期是多久啊

   劳动争议诉讼有效期有明确规定。

   劳动争议案件需先经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若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应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另外,在某些法定情形下,仲裁时效可能会中止、中断。例如,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原因,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三、劳动争议诉讼应提交什么证据

   在劳动争议诉讼中,应提交以下几类证据:

   一是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例如劳动合同,这是最直接的证据;若未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考勤记录等也可作为证据。

   二是证明劳动争议事实的证据。比如涉及工资纠纷,需提供工资条、银行工资流水明细等证明工资支付情况;若是加班争议,考勤记录、加班申请单、同事证言等能证明加班事实的材料很关键。

   三是证明自身权益受损的证据。像因工伤产生争议,需提交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若涉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要有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等相关材料。

   此外,其他可能支持自身诉求的证据也应一并提交,如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记录、会议纪要等。证据应真实、合法、与案件有关联,且最好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增加胜诉的可能性。

   以上是关于劳动争议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华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