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诈骗罪的最低金额标准
一、构成诈骗罪的最低金额标准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关于构成诈骗罪的最低金额标准,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一般依据相关司法解释及各地具体规定来确定。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通常情况下,“数额较大”是构成诈骗罪的基础数额标准,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最低金额标准,多数地区以三千元作为起刑点。
不过,有些地区会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在上述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例如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能会适当提高起刑点金额,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会适当降低。
二、未成年犯诈骗罪怎么定罪
未成年人犯诈骗罪的定罪,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一是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不会被定罪。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诈骗罪不在此列,通常不承担刑事责任。
二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仅对特定的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诈骗罪不属于该范围,一般不定罪处罚,但可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三是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诈骗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具体量刑时,会综合考虑诈骗数额、诈骗手段、是否退赃退赔等多种情节,按照刑法关于诈骗罪的相关规定来确定具体的刑罚,以体现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三、诈骗与合同诈骗的区别
诈骗与合同诈骗存在多方面区别。
从犯罪客体来看,诈骗侵犯的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这一单一客体;而合同诈骗不仅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还破坏了市场交易秩序这一双重客体。
在客观行为方面,诈骗通常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直接骗取他人财物,手段较为多样灵活,不局限于特定的交易场景;合同诈骗则是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利用合同这一形式实施诈骗行为,借助合同条款、交易流程等进行欺诈。
就犯罪主体而言,诈骗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合同诈骗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组织。
从认定标准来讲,诈骗一般根据诈骗财物的数额来认定是否构成犯罪以及量刑;合同诈骗除考虑诈骗金额外,还需结合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对市场秩序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区分二者对于正确定罪量刑、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及社会经济秩序至关重要。
以上是关于构成诈骗罪的最低金额标准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