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不给签合同怎么办
一、劳动法不给签合同怎么办
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违反了劳动法相关规定,劳动者可采取以下措施维护权益:
第一,与用人单位协商。尝试和单位沟通,要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协商过程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
第二,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可到当地劳动监察大队反映情况,他们会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和处理。投诉时需提供能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如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考勤记录等。
第三,申请劳动仲裁。若协商和投诉都未能解决问题,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合同,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每月支付二倍工资;满一年未签,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申请仲裁要在规定时效内,准备好仲裁申请书、证据材料等。
第四,提起诉讼。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怎么固定劳动法违法证据
固定劳动法违法证据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收集书证。劳动合同是证明劳动关系最直接的书证,应妥善保存。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证、出入证、员工手册等也是重要书证。工资条可证明工资发放情况,考勤记录能反映出勤时间,工作证等可证明员工身份。
第二,保留电子证据。如今很多工作沟通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方式进行,这些聊天记录和邮件要及时保存。可将相关内容截图、录屏,保存原始载体。涉及工作安排、加班通知等信息的电子数据,都可作为证据。
第三,证人证言。如果有同事了解用人单位违法情况,可请其出具书面证言。证人需具备民事行为能力,能正确表达意思。同时,最好让证人出庭作证,增强证言可信度。
第四,视听资料。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可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录音录像。比如用人单位强迫加班、无故克扣工资等情况,通过视听资料固定证据。
第五,保存相关票据。如加班打车的发票、因公出差的费用票据等,可证明加班事实和因公支出情况。
固定证据时要确保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以便在劳动争议中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三、劳动法延迟上班怎么处理
劳动法中,劳动者延迟上班属于迟到行为,具体处理需根据企业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
企业有权制定合理的考勤制度,明确迟到的处理方式,如警告、扣减绩效奖金等。但这些制度应合法合理,且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向劳动者公示。若制度未按此程序制定,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
若企业因劳动者迟到而进行经济处罚,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若劳动者频繁迟到或严重违反企业考勤制度,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情形,企业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但企业需有充分证据证明劳动者的行为达到严重违反的程度。
劳动者若对企业的处理结果有异议,可与企业协商解决,也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劳动法不给签合同怎么办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