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会不会再判刑
一、取保候审会不会再判刑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并非最终的刑罚结果,所以被取保候审后仍可能被判刑。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是否判刑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如果经法院审理,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且应承担刑事责任,就会被判刑;若证据不足或不构成犯罪,则不会判刑。
例如,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盗窃被取保候审,侦查机关经进一步调查,掌握了其盗窃的完整证据链,法院审理后认为其构成盗窃罪,就会依法判刑;反之,若调查后发现证据不足,无法证明其实施了盗窃行为,就不会判刑。
二、腿有病能办取保候审吗
腿有病是否能办取保候审,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依据法律规定,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若腿病严重到影响生活自理,如双腿截肢、严重骨折无法行动等,且经相关医院诊断证明属实,同时司法机关认定对其取保候审不会产生社会危险性,如不会再实施犯罪、干扰证人作证、毁灭证据等,那么有较大可能被批准取保候审。
但如果腿病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和行动,或者虽然腿病严重,但司法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较大社会危险性,比如涉嫌暴力犯罪、有逃跑记录等,那么申请取保候审可能不会被批准。
申请取保候审时,需向司法机关提供正规医院的诊断证明等相关材料,由司法机关综合各方面因素审查决定。
三、什么是立案前取保候审
立案前取保候审并非严格法律术语。通常理解,一般刑事诉讼流程是先立案,再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但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在正式立案前,侦查机关基于某些情况,对嫌疑人采取类似取保候审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
在这种“立案前取保候审”里,侦查机关发现有犯罪嫌疑迹象,对可能涉及犯罪的人员,在未正式立案时,先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暂不对其进行羁押。此做法能保障侦查工作顺利开展,避免嫌疑人妨碍调查、毁灭证据或逃跑等情况。
不过严格来说,这种“立案前取保候审”与法定取保候审程序有所不同。法定取保候审是在案件立案、犯罪嫌疑人被确定后,依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公检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所以,“立案前取保候审”更多是一种实践说法,缺乏明确法律条文支撑。
以上是关于取保候审会不会再判刑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