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违约金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一、民法典违约金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对违约金有如下规定:
一是违约金的约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二是违约金的调整。若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一般会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三是违约金与定金的选择。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定金不足以弥补一方违约造成的损失的,对方可以请求赔偿超过定金数额的损失。
二、民法典中违约金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标的多少
《民法典》规定,违约金并没有明确规定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标的的具体比例。
一般来说,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
实践中通常以违约造成的损失为基础进行考量。通常认为,如果违约金超过实际损失的30%,可能会被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但这并非绝对标准,具体判定需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包括合同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当事人主张调整违约金时,需提供相应证据证明损失情况,法院或仲裁机构会基于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作出合理裁决。
三、违约之后必须赔违约金吗
违约后并非必然要赔付违约金。
从法律层面看,违约金是合同双方预先约定,当一方违约时向对方支付的一定金额。若合同明确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且一方构成违约,通常应按约定支付违约金。
然而存在多种特殊情况。其一,若违约方证明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因违约造成的损失,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减少。法院或仲裁机构会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履行情况、当事人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其二,若合同虽然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但因不可抗力等不可归责于违约方的原因导致违约,违约方可能无需承担违约金责任。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其三,若对方对违约的发生也存在过错,根据双方过错程度,违约方承担的违约金可能会相应调整。
所以,违约后是否需赔违约金,要结合具体案情,依据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综合判定。
以上是关于民法典违约金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华律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