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下车和没下车的区别
一、肇事逃逸下车和没下车的区别
1. 主观故意程度:
- 肇事逃逸下车,表明行为人在明知发生事故后,主动选择下车离开现场,主观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更为直接明显。
- 没下车直接逃逸,虽然同样是逃避责任,但可能存在因惊慌失措等未及时反应过来下车的情况,主观故意的表现形式相对不那么直接。
2. 行为恶劣程度:
- 下车逃逸往往给人一种更决绝、更不顾后果的感觉,对受害者的心理伤害可能更大,社会影响也更恶劣。
- 没下车逃逸可能会让部分人觉得行为人慌乱中做出的举动,相对而言恶劣程度稍低,但这并不影响其肇事逃逸的定性。
3. 证据认定:
- 下车逃逸可能会留下更多证据,比如现场的脚印、与受害者或旁观者的交流痕迹等。
- 没下车逃逸现场证据相对较少,但车辆行驶轨迹、监控等仍可作为认定逃逸的依据。不过下车逃逸在证据方面可能更有利于警方准确查明事实。
二、肇事逃逸可以要什么费用赔偿
肇事逃逸涉及的赔偿费用通常如下:
1. 医疗费:用于支付伤者因事故造成的伤病治疗费用,以医院正规票据为准。
2. 误工费:因受伤无法工作而减少的收入,需提供误工证明和收入流水等。
3. 护理费:伤者需要护理时产生的费用,可按护理人员实际收入或当地护工标准计算。
4. 交通费:就医、处理事故等产生的交通费用,凭票据赔偿。
5. 住院伙食补助费: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6. 营养费:根据伤者伤情,由法院酌定是否需要及具体金额。
7. 残疾赔偿金(若构成残疾):根据伤残等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确定。
8. 死亡赔偿金(若导致死亡):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按一定年限计算。
三、肇事司机全责怎么去法院诉讼
1. 准备材料:需准备民事起诉状,写明原被告信息、诉讼请求(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及事实理由;事故责任认定书,证明司机全责;相关证据,如医疗票据、误工证明、护理记录等,用以支持诉求。
2. 确定管辖法院:一般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3. 立案: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状及证据材料,法院受理后会通知缴纳诉讼费。
4. 送达与答辩:法院会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辩状。
5. 开庭审理:按法院通知的时间地点出庭,双方可进行举证、质证、辩论等环节。
6. 判决:法院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若对判决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上诉。
整个诉讼过程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以上是关于肇事逃逸下车和没下车的区别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华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