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法院高效化解10起学生讨薪纠纷
“快速识别+优先分流”,助力维权“零障碍”
今年3月,趁着学业空档期,肖某、李某等10人先后通过企业招聘、劳务派遣等方式,进入江西某电子公司从事产品质检等工作。7月下旬,眼看暑假过半,3个月近万元工资依然没有着落,肖某等10人陆续来到吉州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提交起诉材料。
了解情况后,立案庭窗口工作人员敏锐识别到这批纠纷同时涉及劳务者“讨薪难”与民营企业“周转难”问题,遂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将案件优先分流至立案庭办案团队开展先行调解。
“因案施策+双管齐下”,倾心调解“破僵局”
如何既保障勤工俭学学生们的合法权益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面对这一“两难”局面,立案庭法官研判后决定组建“线上+背对背”调解群,一方面借助群聊“一对多、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功能,向10案原告充分释明先行调解省时省力的显著优势,同步调解进展;另一方面,与江西某电子公司负责人组建调解群,发送案件情况统计表,引导核对工资数额并明确支付期限。
“目前企业确实存在困难,但负责人的态度十分诚恳,也非常配合法院工作,已核对好金额,承诺会在月底前付清工资,大家放心,我们会一直跟踪督促。”江西某电子公司明确付款期限后,办案团队给学生们吃下了“定心丸”。但调解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临近月底,江西某电子公司负责人告知办案团队因涉及产品质量问题的处理,公司还在与客户沟通付款,其本人也为此奔波在外,还需要一点时间,希望法院能再想想办法。
案件调解再次陷入“两难”。办案团队决定再试一次,但不再“坐等”江西某电子公司口头承诺的自动履行,而是给出双方线下签署调解协议的方案,并通过群聊、电话等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双方从情绪宣泄拉回到理性解决问题的轨道。
8月初的一天,肖某等10名学生及江西某电子公司诉讼代理人来到法院诉服中心,结合前期线上释法答疑、耐心引导打下的坚实基础,在立案庭办案团队法官的主持下,不到半小时便最终促成9案达成调解协议、1案撤回起诉。肖某等人拿着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文书安心回了家,江西某电子公司则为企业“回血”再次争取了20天的时间。
“制度保障��高效运行”,跑出解纷“加速度”
吉州区法院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劳动争议、劳务合同等弱势群体维权纠纷,着力构建“先行调解在前+即时履行优先+诉讼审判断后”的弱势群体维权“绿色通道”,在窗口咨询和立案受理环节实行“快速识别、优先分流”工作机制,并联合区检察院搭建支持起诉“绿色通道”,将符合条件的纠纷分别推送区检察院支持起诉、综治中心和办案团队分流调处,实现“快立快调快审”,确保弱势群体维权“零障碍”。今年6月,吉州区法院运用该工作机制15日内一次性实质化解黄某等人诉某超市劳务合同纠纷10案,有效减轻了当事人诉累,降低了劳资双方的诉讼成本。